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的讲座——《脱单为什么这么难》,我认真看了两遍,就里面关于两性关系的观点,沈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给予了解释和分析,我将干货拎出来,整理消化后以第一口吻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这些观点,不论单身与否,不论男女,你都可以看看,至少有机会让你重新了解一下你自己和对方想要的。
爱情不是必需品,但为什么你仍然渴望爱情?
单身的都扪心自问一下这个问题:没有爱情可不可以活?应该有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为什么我们却还是渴望爱情呢,期待拥有它呢?
是不是身边的人都谈对象了,所以你要谈?
身边的人都结婚了,所以你也要结?不然就显得自己很low?
其实,爱情带来的本质就是一段亲密关系。人类进化初期,物质条件不够富足的年代,经济需求是刚需。你的经济实力越雄厚,你的满足感就越高,幸福感也越强。但到了现在这个时代,随着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足,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基本没有吃过苦,越来越丰衣足食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对情感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我听过一句话:生活是人生的正餐,爱情是人生的甜点。初步听起来,好像蛮对的。这个世界,谁没了谁都能活,当然不会为了某个人去放弃自己的日子啊。但是,当我听了沈教授的分析之后,才知道,其实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因为正餐我们从来不缺,而且只有当一个人能吃饱的情况下,他才会想着怎么去吃好,吃得高级,吃得有品位,有格调。而如果这个人这辈子都只吃过正餐,从来没有吃过甜点,这样的人生其实并不会让他满足。
而这正是所有取得一定社会地位,拥有一定经济财富的单身青年人,内心的刚需——甜点在哪里?
不吃甜点当然不会死,但是我需要,因为我其他都有了,就差这个。但其实甜品的正解不是爱情,而是【亲密关系】,你需要与外界建立一种深度连接和沟通,而这个来源不一定是爱情赋予的,它可以是朋友、宠物或者一种爱好,但是一定要够深度够触及到你内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必需但不必须;
这世上,根本没有那个Mr./Mrs.Right
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所谓的理想型,都会列出一两条对另一半的要求,沈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问了对面女孩: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女孩说自己研究生毕业,喜欢长得帅的学霸。沈教授接着问:“那如果一个长得帅的学霸,他身边有很多女生围着他呢?他脾气差呢?比较懒呢?”女孩摇摇头说:“那也是那不行的。”所以女孩说出来的要求是长得帅的学霸,还有很多隐藏的要求没说出来的,就是一心一意的,有责任感的,上进的,体贴的……等等很多。
那请问,这样的男孩子如果真的存在,他又为什么会喜欢上你呢?
讨论的过程扎心但真实,这不就是很多男生女生的择偶现状吗?
你问一个男生,喜欢什么样的女生,他会说好看的。但如果这个好看的女生学历一般,花钱大手大脚,任性自我,一天24小时查岗,你可以接受吗?
男生说不行,那好看肯定也要爱我啊,心疼我赚钱不易,我也只是个普通小伙子。
所以男生没说出来的隐藏要求还有:体贴务实,学历尚可,不拜金,温柔懂事…….等等(最好还要懂他)。
沈教授说我们在脑海里勾勒那个所谓的对的人,其实就是一个0.5理论,就是说你的硬性要求越多,0.5的指数就越高,譬如你要长得帅的学霸,两个条件,那就是0.5*0.5(因为帅的划分维度,只有帅与不帅,各自占一半;学霸亦然),这个概率最后就是0.25,也就是你遇到这个人的可能性。
那如果是长得帅的学霸还要一心一意,有责任感,上进,体贴,那就是0.5*0.5*0.5*0.5*0.5*0.5=0.5ⁿ(n=6)=0.015625,概率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而即便你运气好到爆棚,这样的人真被你遇上了,你可别忘了,人家喜欢不喜欢你的概率还没算上呢。更好气的是,这个0.5的概率还是我们乐观了估计的状态,这世上帅的肯定比不帅的要多嘛,所以这个概率可能是0.1也说不定。
因此,这个世上基本上是不存在所谓对的人的。
怎样找到那个喜欢的人?用排除法!
既然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对的人,那怎么样可以让自己有恋爱可以谈呢?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看到有很多人在谈恋爱,也结婚了,难道他们就是对方的理想型么?当然不。其实,想找到那个你喜欢的人不难,你只需要稍微转变下思维,你别按照必须的条条框框去遴选,而是用你绝对不能接受的条件去剔除。
举个例子,譬如你不能忍受的男生类型是:抽烟喝酒赌博邋遢暴力倾向的,那你就把这些男生去掉,只要没有这些坏习惯的,你都尝试去接触接触,会发现其实长得不帅的学渣也蛮可爱的,很快你就会发现可供选择的人很多嘛!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希望遇到那个符合我们期待的人,但是你发现很难,要么够帅但不够细心,要么够细心但是不够帅。其实是思维出了问题,我们总是正向地求交集,可是交集才是最难达成的统一。
而用不能忍受的几点做排除法,剩下的都是可以尝试的,那眼界就宽阔多了。
两性关系里最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个对的人,而是你处理差异的能力。
当你找到了那个人,你也步入了一段亲密关系中,可你发现仍然有很多两个人不合适的地方。这个时候正是亲密关系真正难的地方了。
所以我把为什么要谈恋爱这个本源问题放在第一个聊,就是让你知道,在通向爱情道路上遇到所有困难阻碍时,可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要放弃一个人的自由自在,而去艰难跋涉地冒险迎接一个人,这是我们直面所有关系里危机的动力源泉。
同时,你也要明白,每个人,包括沈教授自己也坦言,她即便是研究两性关系的学者,但是起初跟他先生相处时候也是很不合拍。每对情侣都会闹矛盾,每对夫妻都会意见不合,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特殊化,也不要放大你遇到的问题。
那好,现在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就是——处理差异的能力。
你跟他是不一样的个体,你们在思维、行为、生活习惯、信仰甚至宗教上都是不同的,这是本身存在的。面对不同,你要做的,是去相互配合去适应对方的节奏,找到平衡彼此的那个点。而不是采用以下的错误做法:
一直接放弃,既然这个长得帅的学霸上厕所不关门,那我就找个上厕所关门的呗,这么邋遢谁受得了啊!(结果关门上厕所的那个人竟然背着我加女生微信!)
二是我强行让对方按照我的意愿做出改变,既然他运动之后的臭袜子不立刻洗掉,非得攒起来一块起,那每次我看到了都要三令五申地让他马上洗掉,不然我就不停地说不停地说,直到他改变为止;(可联想至抽烟打游戏吃饭吧唧嘴等一系列行为上……)
三为了迁就对方,我无条件无底线地做出让步;既然他不喜欢我出去跟朋友玩,那我就不去了,不喜欢我工作太忙,我就换个工作,觉得我买花浪费钱,我就不买了;(好的关系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都会让你比单身时过得更好,如果没有,需要停下来想想了)
因此,经营感情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如何处理双方的差异和不同;以上三种错误示范是导致很多关系破裂的原因,你的出现会让他过得更好,而不是更正确,反之他对你也一样。
如果我是男生,相比文艺女青年,我可能也会选择LV女生
文艺女的爱情是很难满足的,她们对爱情是不断升级的,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格外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说白了,就是要懂她!
什么叫懂啊?那就是懂她欲言又止没说出口的话,懂她伤春悲秋突然来临的怀情绪,懂她对文学爱情的向往和感动,懂她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一系列不能触碰的原则底线,丁是丁卯是卯,一码归一码,界限分明;这么不确定的情感需求,男生一听就怕了,因为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是会恐慌的。
LV女对爱情的需求太具体了,给她最新款的包包就好啦!
相比之下是不是简单多了?
但其实,人都不能粗暴武断地一分为二走极端地去看哈,沈教授举这个例子,我想是想跟女孩子强调一点:大部分男生不喜欢复杂,也不喜欢去猜,你越简单越直接越容易相处。
但其实谁规定的文艺女青年不能爱LV呢,又有谁说LV女不会想象自己是韩剧女主角呢?那各位高学历、高颜值的文艺女同胞们,你们的朋友圈可千万不要再动不动就来一句只有百度听得懂的文案,不要都是一些丽江拉萨气息的配图和感叹。
我是个女的,都喜欢简单有趣看得懂的,更何况思考问题线性惯了的男生呢!
父母逼婚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是第一风险后盾。
之前我们聊了,爱情需不需要的问题,大家都觉得需要。但如果我们再问:“那婚姻需不需要呢?”现场很多人就沉默了,为什么?
既然你们回答得这么犹豫,那为何很多父母会不停地催促我们赶紧进入婚姻呢?
一是中国的文化内核是熟人文化,也就是圈子文化,邻里街坊、朋友亲戚之间交谈的共同点,逃不开家长里短。当你小时候,你妈出门,隔壁问:“吃了么?”你妈回答没压力。当你读书了,你妈出门,隔壁问:“你们家孩子学习咋这么好?”你妈回答得没压力。当你考上复旦了,你妈出门,隔壁问:“你们家孩子咋这么有出息?”你妈表现谦虚,内心却很得意。当你毕业了工作了,你妈出门,隔壁问:“谈对象没啊?”你妈就开始回答得不那么自如了。当你工作好几年了,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你妈出门,隔壁再问:“谈对象没?”你妈就开始尴尬了,她觉得有压力了。聊天不自由了呀,聊不下去了啊!所以她开始委婉地、变着法地催你;
二是父母总挂在嘴边的话,谈恋爱是不能当饭吃的,爱情也是不能当饭吃的。他们说的这个当饭吃,你以为真的是我们吃的那个饭啊!不是,他们说的那个饭是保证你这辈子的富足、幸福、快乐的一张纸。
在父母的观念里,家庭是唯一对抗人生风险的挡箭牌。你小时候,父母给你的家在保护你,可当父母老了,你长大了,原生家庭开始变得不那么强大的时候,你自己组建的家庭才可以继续承担起保护你的职能。
你问他们是希望你幸福还是希望你结婚?他们一定会说这两者不冲突呀!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婚姻就是通向幸福,获得保证的途径。所以他们才会催你赶紧找到那张“2.0版本护身符”,赶紧结婚!
最后,沈教授说起现代社会相较于原始社会的变化,说现在对男生的要求其实是传统角色的加强版,看谁更有能力养家,赚更多钱,更有社会地位等等狩猎行为。因此他们会迁移类比地认为,女生也是传统角色的加强版,看谁更会相夫教子,更会成为一个好妈妈,好伴侣,把家庭料理得当等等采集行为。但其实他们想错了,现代女性不是传统角色的加强版,而是突破版,她们早就不会将自己禁锢到单一的家庭角色里,而是独立地参与社会,融入到公共关系中。
她说我们很多时候害怕进入婚姻,其实并不是在逃避爱情,很可能是在逃避责任。这一句有没有戳中你呢?
以上。
既然都已翻到篇尾,想必还能入得您眼,不妨点个喜欢交个朋友。若需转载,请先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