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消失了。
朋友圈,公众号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获取新闻的主通道,就在刚才,一个初二的孩子在复课仅两周的时间里,因没做完作业又沉迷游戏被家长批评,一时冲动跳楼身亡。
一个不新鲜的新闻出炉,一条鲜活的生命损灭。这世界怎么了?
妈妈们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说不得打不得,尤其到了青春期真是怕人!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该怎么办啊?”
孩子说:“整天他们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学习,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这么重要吗?!我感觉不到快乐,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问蕾:“你觉得妈妈烦吗?”“还行吧,有时候挺烦的。”她漫不经心的说。“要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又给我买礼物又给我钱就更好了”。
咦?不对,似乎哪里不对?
妈妈们似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宠着护着爱着督促着,像是看护一棵贪婪的小树,不停的给他施肥浇水遮风挡雨。而小树呢?在温室或大或小的花盆里慵懒的伸着胳膊伸着腿,想要啥只需动动嘴。成长只是为了博妈妈一笑,若是不想长大又能怎样呢?!生活不还是依旧?大不了少点营养土,反正也不缺。
是啊,似乎哪里不对。生命与成长变的如此麻木与无为。
在宇宙的长河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何其神圣又何其卑微与渺小。当我们把这个鲜活的小生命带到人世间,我们是否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何在?是否在他们懵懂的时刻让他们感受到过生命的奥妙与神奇,触发过他们对生命最初的感激与敬畏之心。
我细细的回忆着,回忆起孩子的自私、回忆起孩子微弱的同理心,回忆起孩子对父母理直气壮的索取与要求。我的心渐渐往下沉,是谁遮挡住了孩子头顶的温暖阳光,是谁把孩子的根塞进了花盆,又是谁把过多的养料和水倾倒进花盆,然后又在一旁拼命摇旗呐喊?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画上啥他就是啥。
不对,孩子不能是白纸,任由他人涂抹。孩子应该是一只笔,你可以给他很多张纸让他练习,但请记得一定要告诉他:每一张纸都有生命,那是父母对他的爱。每一张纸都会留下印记,那印记就是他的成长。纸终有一天会用尽,而他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棵树…
我又翻开公众号,想再看一眼这消逝的光。可是,没有了,文字消逝了,看不到了,就像他从来就没有被写出来一样,不见了。
那个鲜活的生命呢?是否也会随着新闻的消失而重新回到曾经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