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有一句调侃:孩子考试的分数,决定家庭的和谐程度。作为老母亲,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学习表现就像是悬挂的利器,时不时刺激一下,扎得人肝疼。
可期望归期望,有一个事实我们终将要面对: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备“学霸”属性,而有的孩子却是风景在别处。所以,即便付出同样的努力,有时候也无法获得同样的表现。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议,父母要甄别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许多父母却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压力中无法喘息。
最可怕的是,在持续的否定中,孩子会把这种“不行”的念头深植内心,形成原生的自卑。
其实,何必强求孩子进入一个不属于他的赛道呢。
肯定孩子长处,多给予积极关注,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所在,迎来自己的逆光时刻。
我们都知道,一个水桶的蓄水量取决于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们总是想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弥补不足和短处,哪怕得到的只是一个中庸的模板。
可是,如果我们把木桶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将由它的长板多长决定。这就是新木桶理论。
与其紧盯着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励孩子发扬长处,找到梦想和兴趣所在。
无论何时,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幸运的。
看着曾经蹒跚学步的小人儿,忽然成了一个浑身是刺,问题诸多的孩子,我们的内心无疑会感到受伤。可抛开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来自父母养育中一点一滴的投射。
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应,是一切教养的起点;幼年阶段的引导和纠正,是行为习惯的根基;少年时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价值的雏形。养育很难,很费心。
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对风雨和诱惑时,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