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都极尽可能的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周边的人,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羡慕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诞生了很多的社会现象:花半年或一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发圈留念,“这本书棒极了”——其实内心在说,大家看看我的思想高度,亦或者你们在浪的时候看看我多么的努力;出去旅游选择的酒店可能不尽如意,但也一定要告诉亲朋好友,你看我的选择多么的正确......
一次次的“秀”,在获得称赞的同时也给内心带来了一丝被他人认可的愉悦,这种认可同时也是构建我们内心自信的基石。但事物的运动一定伴随着矛盾,同样的心理,就会有他人不认可所带来的烦恼:工作中,认为自己很努力,却总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自己想的方案,自认为完美,最终却被否掉;为朋友、家人、同事,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理解和回报......。“不被认可”,让我们的内心挣扎,让我们把自己置于一种内心设计的竞争环境之中——朋友、同事都在某些条件下变成了竞争对手;让我们时而怀疑自己,从而又变的不自信。
非公众人物如些,公众人物更应该将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发挥的淋漓尽致才对——秀出自己最美丽、最精彩的一面给他/她的粉丝们——然而,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表象下,马伊琍在生日时发了一张素颜自拍照,打破了这一喧嚣(此处必须上图,哈哈)。
本文对于马伊琍本人内心的潜在逻辑构建是无法分析的(毕竟不是本人,哈哈),只想通过马伊琍这一勇敢之举引申出以下两点:第一、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客观看待他人的认可。第二、如何解放内心,进而构建自信的内因逻辑。
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客观看待他人的认可?
首先来讲一讲造成我们追求他人认可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从我们出生以来,伴随我们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认可与不认可。小的时候,当我们有懂事礼貌的行为时,就会获得家长或亲朋的认可,认可带给我们的激励是,“这个小孩真懂事”,被认可让我们有动力再接再厉;在学校,一次好的成绩或其他良好表现获得了老师、家长的认可,认可带给我们的激励是表扬、礼物,被认可让我们获得荣耀与物质;在公司,提出一个好的idea获得了老板的称赞,认可带给我们的激励是,“我很优秀”......,这些认可,给我们以肯定。
当这些认可带来的激励不再继续或者相反的性质发生作用时,就有可能让我们放弃这些好的行为。同样的懂事礼貌的行为,没有再获得称赞,就可能放弃这种行为;在学校的同一良好表现,因为不再受到同样表现的表扬或者因其他的错误而受到批评,就可能放弃这种行为。我高中时期有一位同学是体育特长生,不爱学习,有段时间心血来潮上课认真记笔记,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就酷爱记笔记,后来因为有次作业问题受到了批评,从此之后又不再记笔记了;在公司时,当自己的idea被别人形成落地的方案而获得老板称赞时,内心的不屑,“这还是我想的方案呢”......。当相反的性质发生时——不被认可,我们又迅速的否定了自己,并把责任推卸在他人身上。
认可与不认可之间的不断的相互转化,使得我们的内心不断的痛苦。为了获得认可,有些人向负向发展,“反正我怎么做,都不会让大家满意”,这种人或者发展为一种唯唯诺诺的自卑表现,或者发展为一种外表强大的貌似有一点傲娇的对他人或其他事物不屑的自卑表现。有些人不断提升自己,以获得更高的认可,同时伴随着更高的内心痛苦,这就是有很多物质上很成功的人,却不够幸福的原因之一。更多的人,则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上述两种不同的行为状态。
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可以通过第三种事物的介入得到向前的转化(就像资产阶段与无产阶段的对立,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得到转化一样)。认可与不认可两者的本质在于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给他人“秀”,而不是为了给自己设定的某一个向前的目标而行动。当你主动的为自己设计一个目标以图发展自己时,那么你将获得一个不再以获得他人认可为目标的内心构建。尊重他人,把创建良好的交际环境作为懂事礼貌的目标,那么获得表扬就并不显的重要,表扬在这时由内因转化为外因;以追求知识,提升内心认知为目标,那么学习将不再是为他人而学习;以业务的最终成功为目标,那么你将在提出好的idea后尽快执行,付诸实践,而不是作壁上观,内心愤愤不平。
如何解放内心,进而构建自信的内因逻辑
当你卸下了“他人认可”的包袱之后,你首先解开了心灵上的枷锁。这时候就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内功——培养良好的性格。在你的思维上,需要同时训练两种素质,一种是谦虚,一种是勇气。
谦虚,貌似一个小学生都懂的词语,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其本质意义。有的人表面虚心,内心却是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当别人试图讲一个方案、一个想法时,口头上虽然表示很好,但内心其实不以为然;有人将它理解为退让。客观事实问题不明确,核心问题不争取;有人不管对错,只管胜负,为错误的立场站台......,如此种种,其实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欺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谦虚。所谓谦虚,是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劣势、缺点、局限性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有“自知之明”的内因。当我们识别出自身不足时,就可以针对性的学习或请教他人,也才会发自内心的聆听他人的声音。
勇气,在多数人的理解上,其实与谦虚处于同一个层面。有的人把那些行为鲁莽的胆大行为视之为勇气——一次与领导的争吵、一次在公众群里的撕喊;有的人把他所在群体的思维理念不加甄别的在任何场景下的实施视为勇气——什么问题都像是钉子,都想拿锤子敲打两下;有的人基于生活中片面的道德观念或某些传统文化的执行视之为勇气,就像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幼儿园或家长教孩子《二十四孝》这种封建迷信的价值观的内容......,如此种种,都是基于社会中传递的片面的信念所造成的,同时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真的勇气在于,公正的评判信念、理念,即使会让你痛苦,也能面对各种意见和观点;公正评判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放弃那些没有经过良好论证、没有充分且相关的论据证明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意的是观点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观点本身。切断身份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会让思维更加有勇气。想一想,在工作中是否曾遇到过,因为是领导提出来的意见,尽管心中存在着疑虑,也还是不敢讨论或者说不?如果不再考虑自己是下属的这层身份关系,那么这种脑海中的信念就可以得到克服,从而勇敢讨论或者敢于说不。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不断的使自己得到内功的修练。生活不像武侠小说,内功的修练就像练字一般,需要每天持之以恒,不断坚持,才能见到成效。人际关系问题错综复杂,本文只是冰山一角,后续将不断更新内容,大家也可以评论自己遇到的问题,楼主将定期更新成文。除此外,楼主还会更新产品经理或业务人员工作中可以用到的逻辑思维或方法论。喜欢本文的可以关注楼主,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