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星期三,本应该是和爱人一起学习舞蹈的日子。不过事务影响,脱不开身,错过一次课程。和爱人用过晚餐后就近找家影院欣赏高评分的《芳华》,冯导的又一大作,标题当中“华”字下面的舞蹈剪影设计极其有特点。简陋的环境、狭小的空间并不影响观众的迫切情绪。一排排瘦弱的座椅,几乎全部坐满了人。
无疑审核者神经是敏感的,看过后没觉得影片有特别的讽刺和批判指向。只不过剧作者通过呈现在荧幕上的方式,让更多的后辈了解先辈们的年代故事,青春经历,岁月变迁。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以及生活的巨变。
影片以军区文工团的人物为蓝本,讲述他们在社会发展浪潮中波折起伏的人生。
男主人公刘峰把文工团领导看中的舞蹈尖子何小萍领至文工团,刻意用雨天来烘托之后的悲凉感伤。
任何事件背后或者说人物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和别人所不知道的原因。何小萍偷拿舍友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寄给关押在牢房里的亲生父亲,为的是让父亲也存留一份挂念,维系亲情的续延,也给父亲带去希望的曙光。但舍友们发现橱窗里她的军装照,并从照相馆拿回她的扩印照片指明她的偷窃。别人并不会理解她的苦衷。之前看过泰国拍的一个广告,包租婆形象的大姐后跟两个小弟在她的菜市场向摊主们收租金,她摔肉贩秤的一幕被过路群众拍下来挂在网上,她被网民们评为恶婆,网友开始人肉搜索,一致抵制到那家菜市场买菜,期待菜市场破产。然而镜头重新拉回,包租婆摔的是不公平的秤,她教训摊主要诚信,她让小弟搬走摊主的东西,是因为摊主生活不容易,她买了摊主摆的全部货品。她让小弟背走一位昏过去的摊主,是放在阴凉处亲自扇扇子让中暑的摊主醒来。包租婆还帮没有摊位的小生意者在自己的菜市场安家落户。网民门们没想过,整个菜市场破产,遭殃的还是那些摊主。网民们也没有证实过,而是人云亦云地跟风。理解别人,多些包容,才能让自己不那么愤世嫉俗,不那么苛责计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和为难。
在偷军装事件之后,何小萍被众人开始排挤,还有她身上的馊味,没有人愿意和她跳舞。只有既是标兵又是模范的刘峰愿意接纳她。内衣里缝的海绵垫事件再次让何小萍与文工团的战友矛盾加深。刘峰拥抱丁丁而被下放伐木连事件更让何小萍寒心。她对整个集体失望了,以至于在高原慰问演出有机会表演时装病拒绝了。政委的处事手段果然高明老练,以观众的热情和鼓动倒逼她表演。至于何小萍有没有表演,表演的好与坏都不重要了,反正结果是她被派到滇越边界,加入随军医疗队。在那里各种伤亡残疾刺激着她的感官,冲击内心世界。本来想从继父的苦难折磨家里走进军营,走向希望,但这里的何小萍还是被战友不容。受伤的16岁的小战士在去世前,她奋不顾身扑上去用身体阻挡因遭受炮击而掉落的房顶木板。何小萍成了英雄,只是不能承受这样的惊喜,她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文工团解散前最后一次表演,何小萍作为特殊人群坐在观众席,那熟悉的旋律把她从心结里拉了出来。萧穗子作为观察者见证者,旁白叙述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的事迹。多年后,通过傍大款作为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侨,丁丁胖了。贫困的刘峰拖着假手到海防联讨要被扣押的车。萧穗子出了新书。舍长和陈灿结婚生子。何小萍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康复了的何小萍。
其实,每个年代都有非常现实的人物,舍长在知道陈灿也是高干子弟后才迅速发展两个人的关系,而且取得成功。林丁丁为了保全自己,先行告状,将刘峰推向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每个年代也有纯情的爱情,萧穗子知道陈灿出车祸后匆忙飞奔到医院,当听医生说起需要金子做牙托时,翻出自己贵重的金项链送给他,为了让他知晓,写了情书偷偷塞进陈灿装小号的箱子里。
在结尾处刘峰和何小萍两个人前往墓地去看望战士,追忆曾经的逝去。两个人最终彼此陪伴,走完不平凡的一生。
电影中不足之处在于战争场景的渲染,像玩真人CS一般,缺乏紧张悲惨。可能道具的仿真不够,鲜血的颜色相当假,环境的选择不理想。另外,剧中人物形象区别不明显,有时候需要大脑运转半天才明白过来谁是谁。
本以为芳华是个主人公的名字,看完才明白,那是对那个年代里的人物生平的凝练。总归大环境不分对错,如何在波涛汹涌大浪中不畏艰险,把苦日子奋斗成甜,如何在平坦顺畅宽阔大道中处之淡然,把万如意修炼至善,从容应对种种生活的组合拳,才是必须练就的真功夫。
(2017年12月23日,周六,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