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公众号上读到一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假如还有一周我将面临失业,我该如何是好?” 每次但凡想到这个问题,即使它并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也会让我踌躇满志,紧接着就会有更多、更细的问题向我袭来: “我能否很快找到下一份工作?” “我是否做好了进入新的公司、新的行业和新的领域的准备?” “假如我过不了试用期,我该如何面对结局?” “我是否该马上找份新工作?还是休息调整一段时间?” “我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目前市场低迷,是否会失业很久?”
最近 “犯病” 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因为周遭环境发生着的重大变故,还有我生性敏感的性格所导致的。我像一台灵敏的机器,能够高效处理各种信息并且运转处理复杂问题;可一旦停下,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都会出现零部件损伤,极易被某种来自内部的力量所击垮。
在这些担心的背后,其实是“焦虑”在发作。借用文章中对“焦虑思维”的三个部分,和大家分享。它们是:指向未来的、灾难性的和基于语言的。 我用自身来做一个分析:
首先,焦虑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预期焦虑”。比如说,我可能在2个月后会有失业的风险,尽管目前情况不确定,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作为一个习惯 “想很多”的人,我会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所引发的一些后果”,换句话说,我用未来可能会失业这件事情折磨自己。
第二,焦虑相关的念头通常是灾难性的。承接我上面的例子,即使2个月后我将失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好结果,比如我终于可以好好给自己放个假,喘口气好好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陪陪父母,把更多时间花在家庭上。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坏结果,比如失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失去固定的经济来源,短期内会产生收支不平衡;失业后由于回到家庭生活,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甚至口角等家庭问题。而一个习惯被焦虑所困扰的人,往往只会关注那些“坏结果”、把焦点聚集在有关未来变得“更糟糕”的可怕暗示上,整个人会沉浸在认定未来会发生“灾难”的恐惧之中。
第三,经过研究发现,焦虑包含大量基于语言的想法。拿我做例子,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我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夜深人静,无论是哪一个睡姿,无论睁眼还是闭眼,都难以让我的大脑停下思考。这种“思考”绝不是理性的、富有条理的,而是陷入对一些绝境的恐怖描绘,一丝一毫都那么真切,仿佛这一秒还在人间,下一秒就来到了炼狱一般可怖。”在放松状态下,我们的想法同时包含文字和图片,而焦虑患者的想法则是文字多、图象少。焦虑总是从可怕的画面开始,随后大量文字占据思考空间,脑内的画面被阻拦,最终患者脑中的想法会变成一句句预告悲惨未来的单轨道独白”。这段话清晰得描述了我的”病症”,想必也为很多收到多虑、忧思和焦虑的人的共鸣吧。
什么是“焦虑”? 文章里的总结和大家分享 —— 不安、担心、着急、害怕等等情绪,都属于“焦虑”情绪,实际上,这些情绪是想法带来的躯体感受。我们常常陷入情绪,成为“过虑”甚至“焦虑”的受害者,但如果可以挖掘这些背后的想法,那么对于自我调解、克服负面情绪、战胜焦虑,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Emotion control / 情绪控制一直是我的一个弱点,在“自我拯救”过程中,有一个办法非常管用,那就是通过写的方式,尽可能详细来描述情绪的来源,并且分析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用笔在纸上记录的方式,可以将自己从情绪中暂时解脱出来,以第三人或者客观的角度来观察情绪,理性分析情绪,并且给自己一些建议。“心情乱如麻”时,书写记录可以将看似无厘头的情绪整理出头绪,等写完一篇文字后,心情会豁然开朗;原本乱的心情有种被理顺的感觉。
但对待焦虑,文中提到的能够改善的方法是“正念练习”。 正念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针对“焦虑”,正念能够带来的是“一种有意识、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方法”。 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好好阅读一下这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YzMzY0NA==&mid=2649332919&idx=1&sn=bda2a2c3d81861ffae9add1acf165ef0&chksm=82da4674b5adcf62e69ae04aef96a759cfdce65fc4319d1b1465f4f5b4ef246e2082d7ca9eac&mpshare=1&scene=1&srcid=0114EEmRHUU19iqy1UTw2XPz&sharer_sharetime=1610947962138&sharer_shareid=8cb5b9bd1aa2ac8e2eb088ce6bf2519c&exportkey=AtCTL0L68%2BfTBJDycXgJfJE%3D&pass_ticket=8ul6VCD%2BbWfXeHTFAD7WFT3cJ%2BdL0wafi4Ed5XNDuTzRYxuIJKhl9Bd8uQZxog4%2B&wx_header=0#rd
最后我想说,在我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时,总是手足无措,那种不基于正规医疗诊断的“臆想”在初期只是一些”瞎想”,可能是很好的借口,但一旦变成一种思维模式和习惯,就会加重病情,让原本只是低潮的状态变得更加糟糕,让“多虑”直接升级到了“抑郁”边缘,而这是非常危险的开端。
不管是采取何种“自救”的办法,第一步是正视问题,并且进行自我剖析,先不要急着下结论或者给自己贴标签。如果真的有诊断的需求,必须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万万不要亲信网上的任何判断。
爱自己吧,从了解自身开始,精神上、身体上,学会乐观,接受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