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以下的场景,边看书边看手机;新买的书看不到十页就放书架落灰了;书看着看着就想睡觉;看了一遍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很少…
其实我以前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之后,对阅读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如果您在阅读的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那我们不妨一起来听听樊登老师是如何解密读书之谜的。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对阅读的误解,只有破除了这些误解,我们才能摆正心态,与书建立亲密关系。
第一,读书没用?
No!终身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说读书无用的人大部分都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吧,热爱读书的人始终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试想读一本书,在短短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阅读中就能掌握一个有结果的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总结的精髓,怎么能说没用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认知到各个领域的不同顶级的思路。让我们的视野更宽阔,也会让我们更具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说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也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
所以读书不仅有用,而且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第二,对书不感兴趣。
对书不感兴趣大概率就是太安于现状,不求改变。我想问问大家都想不想有所改变?既然想改变,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好方法,就是我们缺什么就去读什么书,从我们稀缺和要改变的方向去打开对书的需要,也就是从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比如你想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就去看《掌控对话》《非暴力沟通》;想解决亲亲子关系,就先读读《正面管教》《陪终身成长》;想成为管理者就去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可复制的领导力》…
樊登老师讲,他当年为了谋生才去讲书的。当被邀约去北京大学讲一门危机公关的课时,虽然当时他是小白级别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抓住了机会。当自己抓耳挠腮思考要怎么去讲好这次课的时候,索性去图书馆买了三本关于危机公关的书,通过攻读三本书,他把三本书的内容综合起来做了PPT,并通过刻意练习完美的完成了一次北京大学的危机公关的课程。便也开启了他十年的讲书生涯。
仅仅花了100多块钱买的三本书他却讲了十几年,投入产出的比例真的太高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我们稀缺处打开对书的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让自己和书产生初步的链接。
第三,读不进去。
很多人认为读书很无聊,读不进去,看着就睡着了。读不懂并不是个固定的状态,这个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慢慢的读懂,如果读不懂,没关系。放一放,过几年说不定就读懂了。
遇到读不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换一本跟这本书更接近的,语气更通俗易懂的。比如大多数人看不懂《论语》,但还是想继续读,那我们可以挑选有附加小故事并有详细释义的现代版《论语》。这样是不是更能让容易达成我们的目的,为让我们保持了阅读的兴趣。
第四,记不住。
听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就是记不住。脑子和过闪电一样。怎么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所以读书这件事,我都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只要能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吸收不了没关系,因为当阅读已经成为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时,它为会潜在我们的谈吐上气质中。也会让我们不断保持进步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决心。所以,请放心,大胆的去阅读吧。
求知改变是每个人都期望的,如果当下我们还对生活迷茫,不妨从打开一本书开始吧,以书为伴为伴以书为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进步阶梯。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你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成了你面对未来的勇气,为从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