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期翰林院分享主题是“认知升级”,主讲人马俊锋,他为我们带来一场极具思维启发性的分享,关于认知、关于学习、关于思考、关于践行。整个分享过程从最重要的概念“认知”出发,并依次从认知途径中各个阶段展开讲解。同时每一个部分都有充分的引用与论证,其中还包括很多真实案例的分享。总的来说,此次分享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能够在大家的思维上、工作中、生活中受益匪浅的视听盛宴。接下来我会对这一次的分享内容做一个简单梳理与总结。
关于认知
1、什么是认知?
2、人的认知状态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从两个维度上理解,前一个知道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模式是否存在(开启),后一个知道代表的是狭义上对知识的知道与理解。
理解:
最高境界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个人的另一种想法:
最高境界: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又知道自己知道了
解释:宏观上看,外界所收获的知识一定是在不断增长,区别在于自我认知的不断重复交替更新。•
3、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的过程是朝着:”主动、自问、思考、践行、判断、未来“发展的。不断拥有这几种元素组合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4、提升认知唯一路径
通常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st=>start: Start
e=>end
op1=>operation: 学习
op2=>operation: 思考
op3=>operation: 践行
sub1=>subroutine: new round
cond=>condition: 遇到新问题是否能解决
st->op1->op2->op3->cond
cond(yes)->e
cond(no)->sub1(right)->op1
关于学习
1、跨界学习
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喜欢把人们的观念和方法比为「工具」。如果有了更好的工具(观念或方法),那还有什么比用它来取代你较为没用的旧工具更好的呢?我常常这么做,但大多数人会永远不舍得他们那些较为没用的旧工具。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只对一个行业领域学习,手上缺少其他多元化的“工具”,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问题变得一团糟。而与此相反,当一个人拥有了多元化的全套工具,那么他能做好的事情就多得多了。
芒格的所有工具是指将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而具体到《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极为推崇的就是如下的几个:
复利原理
排列组合原理
费马帕斯卡系统
决策树理论
会计学
复式簿记
质量控制理论
后备系统
断裂点理论
理解质量概念
误判心理学
微观经济学
-
规模优势理论
感兴趣的话,对于每一个方法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具体到书中或者网络上去学习研究。
与此相佐的观点还有李笑来的多维度竞争: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2、读书
我想,主讲人之所以会把读书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议题,首先一定是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其次很有可能是因为读书是一个兼具了学习与思考的过程。那么我在这里总结的读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读书的第一层次-学习的过程。
读书是“思维密集度”最高的学习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确实如此,我觉得这个思维密集度恰好是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即不仅从读者阅读读物的过程,而且从读物的产生过程去判断读物的质量。也就是说,一个读物如果只是笔者在非常短时间内得到然后即刻就输出的产物,那它的含金量必定不会比一本由作者呕心沥血地创作,精心整理并编排的一本书要来的更有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读书确实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那么各位有了对读书的重要性的认可之后,接下来我们又应该在读书过程中注意什么呢?这点主讲人在之后的阐述以及分享后的问答环节给出了非常多宝贵的建议:
- 读书一定要做笔记
- 读书不要图快,当你真的读进去了以后,速度自然就会快
- 书的介质不重要,关键看自己喜欢的方式,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 寻找合适书单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豆瓣书评
- 当你发现读书的时候产生了一些gap的时候,不一定是书的质量不好,也有可能是自己没有理解到位
- 好书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陷进去,第二遍跳出来(加上思考)
根据不同的阶段,主讲人也给出了读书类型的一些建议:
时期 | 工作时间 | 专业书 | 非专业书(非虚构书) |
---|---|---|---|
专业恶补期 | 1~3年 | ~ 100% | -- |
专业夯实期 | 3~5年 | 80% | 20% |
专业攻坚期 | 5~8年 | 50% | 50% |
专业稳定期 | 8~12年 | 20% | 80% |
关于思考
1、什么时候思考
这里我们了解了“暗时间”的概念,也就是一些我们的大脑在“独处”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往往是我们思考最为活跃同时产出最为丰富的时间,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小憩发现了万有引力。
2、为什么不思考
罗素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思考,许多人确实是这样死的”
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去想,那么人为什么会选择,或者有时候会选择不思考呢?
这里一定会想到的一个回答是:平时工作(学习)这么忙,哪有时间去思考。
这是事实,人们越来越忙了,忙着把手头的事情快速解决掉,忙着准备下一个工作。关于如何回应这个问题,这里借用一下昨天看到李一诺的一篇分享《决定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四个认知》中的一段话:
为什么讲倒过来看世界?
我们这个世界,声音最大的、讲得最多的是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的初高中教育刷题、搞培训,步入职场后大量购买知识产品。
知识和技能当然很重要,但我说,这只是第零层。真正掌握好知识和技能的人,从学校里的学霸,到职场里“灵光” 的人,都是有方法的人。
我想这一段话,大概已经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忙,但是还是不能停止思考”的原因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思考,那我们所有的执行力永远都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层面,永远不可能升华为有用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不要用执行上的勤奋,掩盖思考上的懒惰
关于践行
1、不践行的危害
不践行的危害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里我想直接抛出主讲人总结的几条结论: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没有去践行的道理全都是鸡汤,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2、践行的智慧
永远要记得,智慧不仅仅是思考,还有思考后的行动。同样的,如果我们把这一次的分享当作是一次集体的学习与思考,那么分享结束后的行动才是分享的最终目的。
这也是主讲人在会后对我们大家提出的期望:
想财富自由吗?想一生不要平庸的度过吗?真的没有捷径,学习、思考、践行;听道、读道、思道、写道、讲道;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注意力和自律去行动吧!
后续
之后,主讲人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方法论和个人成长的一些小技巧。个人认为是非常难得可贵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总会产出一些自己习得总结的方法论。也许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例如主讲人提到的:少刷没用的朋友圈、经常用手机备忘录随时随地记录感想和观点,但其实这都是因为前人深有体会后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经验,甚至可以说是“捷径”。这些经验在执行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也正因如此,才真的称的上是捷径,也可以理解为大家常说的“干货”。
那么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引述了,大家要自己去学习和体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