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是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白鳍豚也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就已在长江出现。
中国对白暨豚的认识和记述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秦汉时期的辞书《尔雅》,那时候名字叫做“鱀”,古老的人类曾经错误地把白暨豚归为鱼类。
到了晋代,为《尔雅》作注的郭璞中对暨的形态及习性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白暨豚分出鱼类:“鱀,䱜属也,体似鲟,尾如鱼”。
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诗》。诗中的“白鬐”就是白暨豚,并指出它与江豚不是同一物种:“黑者江豚,白者白鬐。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1578年刊本)均曾把暨作为江豚的同物异名。
清代郝舞行在《尔雅义疏》中指出了他们的错误:“陈藏器,李时珍并以暨为江豚,但江豚名长度胖,即掬鱼,见《广雅》,暨尾似之,而体则异。郭云蜡属,体似娜,非江豚矣。
1890年,清代方旭在《虫荟》中说:“海豚,一名暨。”另一说:“今江中时有之,大者长丈余,肉可食,味如水牛肉。”方旭的缺点在于没有把暨与其他海豚相区别,但他说的长江中时有的海豚实即白暨豚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两千余年来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有关于白暨豚的记述,最早发现白暨豚的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白暨豚的名称在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到现代仍为广大渔民所习用。
白鳍豚是幸运的,因为古时人类就把它当作神灵,于是并没有大肆杀戮,但是由于我们的大量捕捞鱼虾,破坏了生物链的正常循环,还有环境开发的污染,使白鳍豚濒临灭绝。
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数量锐减,在1989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白鳍豚是因人类的活动而灭绝,因此,我们理应担负起拯救白鳍豚的重任。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寻找一个组织,以一个组织的方式去共同拯救我们可爱的中华白鳍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