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人说,你读过的书会藏在你的气质里。读了很多书,是一定要出去走一走的。不然,所读的书浸入不了思想的气质,只是过眼烟云,黑白纸墨而已。
此行去往南京研学,坐车闲瑕时间,我颇为担心孩子们借以电子游戏来消遣,没想到他们上了车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阅读起来,作为他们的老师,兹认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唯有读书能致远”孩子们始终记得读书的校风,也带到我们此次的研学中。
私认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顺序不能反,即必须先读许多书,然后再走许多地方。这样,方可去验证,去共鸣,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如果顺序反了收获是有限的。走过了许多地方,只是到此一游拍照留念而已,因为不了解风景的前世今生,风情人文,做了一次没有思想的行路人。
所以,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同学同年又同舍,许君云路并华輈。
在去夫子庙的路上人真是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望着这如潮水般的人流,我突然有些畏惧,身边这七个小学生,要是往里一钻就很难找到人,实在不放心。不曾想这时,一位小同学对后面的孩子说:“某某,跟紧点,别走丢了!”我不禁莞尔,看来他们比我想象的要懂事的多。
他们甚至约定好,因为我比较高,所以以我为目标,大家尽量相互靠近,于是形成了“一个导游带着七个小游客”的奇特场面,他们紧拽着我的手、衣,我带他们在人群中穿梭。看风景一起看,拍照一起拍,走路一起走,孩子们相互提醒,相互关心,充分发扬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靠的这么近,亲若兄弟,爱如姐妹,情同手足,简直就是一家人。
少年矩步规行迹,含仁抱义金陵情。
研学南京,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艾瑞德,代表郑州。我的担心时时刻刻,深怕孩子们言行举止稍有不慎,有碍观瞻。没想到孩子们走路成队,排队成线,拍照有序,礼貌待人,与人方便。引得路人纷纷注目。
“小朋友,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我们是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的。”
“这个学校还是蛮不错的。”询问的老者带着浓浓的李校长口音,让人觉得倍加亲切。
外出研学,孩子们轻轻漫步,不留下一片垃圾,也不带走一块瓦;观赏古物,孩子们小心翼翼,细细赞叹着它的美妙,却不去用手触摸;路边等待,孩子们不急不迫,只等信号灯亮起的一刻。
在茱萸湾,弯腰捡起的一团纸碎,孩子们看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优雅景观;在中山陵,随手把喝完的矿泉水瓶装进垃圾袋里,而不把废弃物扔进大山深处,孩子们真正领略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豪壮景观。
或许研学的意义就在于此吧,这一路研学,“干净,有序,读书”的校风在潜移默化下蔚然成风,让研学变得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孩子成长的一次给予,少年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
我的小小少年,在不经意间,他已经茁壮成长,枝叶繁茂,勇敢地伸出枝桠,去接受雨露风霜的洗礼,我又何其幸运,看到这一切的发生,这一次的冒险如此值得,收获了这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少年去远行,不悔也不惧。前路坦荡荡,背后生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