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书笔记:
楔子:不是教育的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时,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人在特定的年龄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也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第一章:乡村中学
我越来越清楚的是,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心智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们并不是小孩子。其实,她们有好多想法,甚至不乏真知灼见。
(每天10分钟阅读)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们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身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一切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自觉的习惯时,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当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毫无疑问,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开始。
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多数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关系。
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人手脚的镣铐。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在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之后,着眼于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同时,它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第二章 穿越“雷区”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成长。过去,我们做好心的“警察”,当勤劳的“保姆”,剥夺了多少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侵占了多少本应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管教”式的教育,使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但失去了自我。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十八岁是美丽的,而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页却应在四十岁时翻开。不要说四十岁有多么遥远,二十年其实是弹指一挥间。虽说四十岁就在眼前,但二十年的时间跨越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虚度今日,等待你的将是无穷的悔恨和遗憾。追寻先贤成才路,在浩瀚人世间,我们定会发现,四十岁的辉煌来自十八岁的志向和二十年的血汗。珍视你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的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你如日中天的四十岁勾画得绚丽灿烂。
人生是由无数的“第一次”组成的。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第一次”的体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寻求“第一次”体验,这样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一生,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时代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不要把这些都留到学生踏上社会之后。那样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使命没有很好的完成。
松下幸之助在《经营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一点儿用处的。我们认为它无用,只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活用它的方法而已。黄金这东西,对小猫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的废物,然而对熟知如何使用它的人类来说,黄金乃是人世的大宝。用人更是如此。”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里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征是生态化、多元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生机勃勃。
我们并不希望踏上社会的学生都以一个腔调说话,都以同样的方式处事,可我们的教育却在年复一年的评价中,以同样的指标去要求我们这些最终要以各种不同姿态踏上社会的学生。我们的“模具”不变却希望从“模具”里塑造出的产品千姿百态,这无疑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战略。
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沒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尊重选择恰恰使选择者萌发出强烈的内在责任感,使其真正清楚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样他才有可能不断地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孩子们就不会再惧怕写作,就会喜欢作文,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第四章 强市之梦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立足于学生发展,并以此调整学校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因为个性化学校的所谓“个性”是从培养的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仅仅把教材的内容完成,还是通过教材完成课程目标?这是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所在。新的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再创造成为教学过程所必须的,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已成为新的课程目标下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提问应该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之间的纽带,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把必须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焕发生机,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为家庭所认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赢得自身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的一生。
正如一个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过一本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人性的光辉,就难以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结语 人生感言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
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民主主义与教育》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让给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自省;而不重复别人,则更需要自信。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 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