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会以胶片机为题材开始我的简书之旅。谈不上有多深刻的了解,仅以此记录这几个月对胶片机(主要为单反)的一些心得和总结。
我有收藏癖,尤其是担心xx年后电子元件失效让相机无法使用,本着机械恒久远的宗旨,锁定了纯机械相机。第一个关注的品牌是宾得(说起这个品牌其实很早就走入我的世界,小学四年级期末考,成绩达到预期,家里奖励一台天文望远镜,是云南光学厂的熊猫牌,最简单的折射结构,九十年代也要八九百块,还是找关系的优惠价,去南京路取货时,莫名被边上橱窗里的望远镜吸引,第一次见识日本进口的潘太克斯,pentex音译,宾得的旧译名,一副双筒望远镜要1500多)。从几篇知乎和百度文章得知,宾得辉煌的时刻,正是电子功能尚未普及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划时代的sp系列(sp,sp2,spf);机械巅峰k系列,测光元件更先进(硫化镉升级为蓝硅),颜值和用料都出色;m系列(技术和k系列相当,体积小巧颜值高,不过缺点也明显,价格高,皮薄容易凹陷,螺丝壳里做道场导致结构过于紧密,油污灰尘容易导致故障)。经比较,选择了kx(k系列次顶级,虽然k2规格更高,但k2已不是纯机械,所以kx能算宾得纯机械旗舰机),测光是辅助功能,即使测光元件坏了或机器没电,所有快门档位都可用,不像后续电子功能普及的相机,用的是电子加石英控制的混合快门,虽然精度更高,但是没电情况下只有一档快门可用(备份功能)。选择宾得还有一个原因,宾得品牌价值每况愈下,宾得在当今非摄影玩家中的知名度很低,导致闲鱼二手机市场,宾得的产品比同等级的佳能、尼康产品便宜不少(事实上那个年代宾得是销量王)。闲鱼上简单搜索比较后,选择了一家专做宾得胶片机且提供维护保养的卖家,选了台成色不错的kx,配pk口的m50+1.4手动头,两千不到,愉快地开启了胶片之旅。
到货后,大概倒腾了一下机器的各个部件,看了卖家发的视频,还算顺利地上卷了。作为机器唯一的电子功能,首先验了一下测光测光。网上推荐手机软件light meter tools,但我还是更相信数码相机的测光,和我的eos rp比,结果偏差不大(计算逻辑不同也会导致数值差异)。测光提示是比较友好的指针式(个人不太喜欢+/-式),会在取景器内显示当前快门和推荐快门,后来在滨江边上拍了一卷,洗出来成片比较满意。kx和当时尼康,佳能类似型号相比,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是快门帘为横走式布帘,别家用的是横走金属帘或纵走金属帘。其实各有好处,七十年代机械快门还不算成熟的年代,金属帘成本、故障率比布帘要高,金属帘相对脆弱,通常为了达到1/2000或1/4000的速度做的很薄,手指不小心碰一下容易导致变形。布帘成熟可靠,但速度不容易提高,1/1000差不多是极限了,保存不当容易发霉和皱褶。所以机器到手,测光、快门帘是否平整(过片前后的两帘都要看)、各档快门变化是否明显、卡口、反光板、对焦屏(大多数kx都是微棱屏,感觉比裂像屏费力)、取景器等都是需要重点检查的点。毕竟是老机器了,胶皮有点脱胶,强迫症心理作祟,用百得胶补了一下(千万不能用舜干胶)。镜头重点检查下是否有霉丝和雾气,镜头附带天光镜(sky-light,以前没听说过,据说胶片机更适合用天光镜)也被我重新擦了一遍,此处推荐某高的一次性擦镜布(一次性包装灰尘很少)和镜头水(挥发快,不留痕)。镜头还是不敢擦,那个年代的镀膜不像现在这么牢固,万一被镜头水溶解就得不偿失了。重度强迫症,为防止相机磕碰擦痕,机身被我用专用胶带包了一圈(eos rp也被我同样处理),本来比较文艺的银色黑色外观,颜值降低不不少。
第一篇就写到这里,后来还做了不少功课:
1.宾得sp系列的m42口基本都是宾得的super takuma镜头,那个年代为了提高光学折射率流行加稀有元素,导致不少镜头都辐射超标(不光是宾得,其他品牌也普遍存在)。查了一些英文资料(爱好者用盖格计数器测试辐射量),得出的结论是那个年代的大光圈镜头更容易中招,所以安全起见,选了一个m42口的28+3.5;
2.还是强迫症,总觉得相机的黑色胶条略微氧化心里不爽,从没玩过模型上色的我(小时候模型玩的不少,但从没试过上色),看了一些模型上色帖子后,动手搞了一发:先局部铲掉,上金属底漆,再上硝基漆(最后的保护漆没上)。其实上色效果还算可以,奈何原始漆比较厚,这次补漆没上补土,导致补漆比原始漆凹一些,影像美观;
3.尼康fm2(豆瓣神机)的子型号研究(看序列号):第一/二代钛帘版、铝帘版、韩国版(又分L版和anam版)、汉城奥运会纪念版、东莞组装版等;
折腾的人生,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