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教育是未来人格形成的主要成因,良好的幼年教育能塑造良好的成长精神,相反,不良环境的吸收,也将造成未来人格的缺欠。幼年至善的教育环境,对人格形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可忽略生活坏境基因就像幼苗的营养液,怎样的输入就会生长为什么样的形状。人之初,性为空。学之,方知善恶好坏。
人格的胚胎,形成于幼年期间。人格是什么?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我们在幼年期间,大脑是存储、构建框架的过程,这个框架决定了我们在面对社会活动时能够接受的因子和呈现的状态。幼年至善至美的生活环境将让我们构建的是至善至美,符合大道的社会价值观。而在其中的幼儿园和家庭,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们分别是这个大脑停留和吸收时间最久的地方。
或许有人说十三四岁的叛逆期才是人格形成的节点吧!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要知道十三四岁是人格形成的爆发点,而不是形成点。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十三四岁是人格构建完成的第一次体现,当我们等到整体框架搭好了再去整改,那就为时已晚。就像身体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改变身形,但人的骨骼是改变不了的,除非你通过暴力的整形手术、或外部冲击。
幼年是人性选择倾向的定性。人的选择都是要符合其认知,体现其意志的。人都是个体性的自私,我们只会看见我们想看见,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幼年就是这种选择倾向形成的成因。幼年所见所思所想,都铸就了未来的选择方向,而在幼年时期我是不相信能够思考到多深的程度的,更多的都是生活环境灌输的想法形成的思维模式。幼年一旦形成了思维的方向,长大后是很难改变的。当然了,如果我们有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本事或者刮骨疗伤的决心。这是存在的,但这是能人所不能的强人超人,平凡的,你是吗?
或许你我会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幼年的人性形成,让我们选择高山、大海、沙漠。每一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在自己该前往的方向,遗留的足迹。
幼年的人格形成结果,就是我们未来的样子,或说是未来过程的样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三岁看到老。幼年的到少年,成长的不单单是年龄和身体,还有心性,而且心性才是这些成长中的主角。心性能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状态,决定我们能够拥有精彩或暗淡平庸的人生。
简单的说,幼年能够让我们或乐观、或平静、或伤悲的状态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间。出身是父辈的确定的,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选择我们所喜爱的带有各种变色的眼镜。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幼教的认识论,是未来人格形成的主要成因,绝对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