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喜欢人声鼎沸的街道,喜欢热热闹闹的场合,喜欢和好多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孤独,只是害怕一个人,因为一个人意味着你被孤立,意味着你在同龄人中没有朋友,意味着没人带你一起玩游戏。
我也是这样,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所以同学们大都围着我转。那时候的小孩子并不懂的嫉妒,只是单纯的羡慕,羡慕我的成绩,羡慕老师毫不吝啬的赞美跟偏爱。有人喜欢跟我坐同桌,有人放学喜欢跟我一起回家,儿童节表演节目大家都挣着抢着跟我做搭档。我承认,这种全班追捧的感觉足以满足一个小孩子的虚荣心,那时候我很骄傲,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做什么都有人跟我一起。
上了初中后班里的同学变多了,我成绩依然好,但在同学中并不出色,所以也就失去了那种众星捧月的待遇。一时间竟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课间看着其他同学三五成群的打闹嬉戏,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独自伤神。有一次无意听见邻桌女生在讨论我“她那么高傲,跟谁都不玩,只知道埋头学习,好学生都是这样吧,死学。”我一直觉得是大家冷落我,没想到大家以为是我高傲。这一刻,无助,悲伤,还有被误解的委屈一并冲上心头,我不争气的哭了。我想融入大家,但是从小学开始都是别人主动结交我,以至于我都不会该怎么主动去跟别人交朋友,我以为只要我成绩够出色,朋友就会变多,就会跟小时候一样。可我忽略了一件事,大家都长大了,对于优秀的人不再是单纯羡慕,还有嫉妒,甚至排斥。
就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看着别人嬉戏打闹自己明明想一起却不知道该怎么张口,一个人孤零零的孤独。
高中是在县城里面上的,我们县一中大多数都是城里面的学生,城里学生家境好,成绩好,还会打扮。心里面有点自卑的我从来不与她们主动说话。
高中的课堂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老师上课也不点名让回答问题,都是自己站起来说,好多次我都是知道正确答案但是不敢站起来。久而久之,不论是在老师还是在同学面前,我的存在感都很低很低。
无数个晚自习后,我漫步在操场,想象着明天要跟同学打招呼,要主动回答问题,越想做越不敢做,就这样周而复始,原地转圈。那时候的我真的很孤独,我感觉自己像是黑夜里在茫茫海面上漂着的一叶小舟,看得见岸上的灯火通明,可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靠岸。孤独就是我心里面的一面墙,墙外欢声笑语,而我只能躲在里面,无法出去。
直到上了大学,我不会化妆,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因为擅长唱歌或跳舞而在社团博得大家青睐,舍友对于化妆品如数家珍,高谈阔论,我只能保持沉默,我知道,自己始终无法容进去。
后来我开始泡图书馆,翻阅各种书籍,看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自我修养,读书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孤独,腹有诗书,我开始变得自信,开始不害怕跟别人交流。
慢慢的,我跟室友,同学都熟络起来了。然而当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打口水仗,侃大山,高谈阔论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孤独,但我很享受这种孤独 。因为看似格格不入不入的我不是因为不会,不敢跟大家聊天,而是我不屑去说一些没有意义,没有营养的废话,也不想,不需要在这种场合费尽心思的去博大家的眼球。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接受自己的平凡,但绝对不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平庸!
其实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心态,而非一种状态。要学会接受孤独,享受孤独,慢慢的你会发现,孤独的人其实内心都很丰富。毕竟高质量的独处远远好过无意义的聚会社交,就想那句话说的“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