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是的,暌违10年后,梅尔吉布森,带着这部“迄今最好看的战争片”归来,除了一如既往的谴责战争带来的伤害外,这部片子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
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冲绳岛战役,改编自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因为信仰,他坚定地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赤手空拳救下75人的生命,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他,是二战期间第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士兵。
坚守信仰,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易,尤其是在战争中。
一个士兵,他信仰不杀戮,却矛盾的处在“战争就是杀人”的战场,那么,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嘲笑会无孔不入,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的内心。
来自战友
来自长官
甚至,来自家人
这部影片最深刻的地方就在这里:当真正的战争还未开始,你心里的战争已经开始:坚守信仰还是随波追流?勇敢抗争还是卑微屈服?
评判一部“战争片”的好坏,不仅仅是只停留在直观展示战争中对人肉体的杀戮,更重要的是,深刻挖掘其对人心灵上的重创和毁灭性的打击,比如片中,戴斯蒙德的父亲,一战退伍士兵,亲眼目睹挚友战场牺牲的惨况,从此陷入了战争后遗症,酗酒,家暴,战争虽然没有要了他的命,却让一个曾经风度翩翩的绅士变成了一蹶不振的恶棍,这无疑比杀了他更惨痛。
《血战钢锯岭》为什么被成为“史上最好看的战争片”?除了梅尔吉布森敢于直面战场的惨烈,给我们呈现了“不加修饰”的血腥,还于细微处,体察战争中人性的心理抗争。
比如,对戴斯蒙德从小坚守的信仰冲击。
面对周围的质疑和冲突,普通人免不了内心动摇,从而放弃信仰,适应环境,并且安慰自己“识时务者为俊杰”。
可是戴斯蒙德却是个不知道“变通”的,他执拗的坚持信仰,让冲突不可避免的走向顶峰,为了让这个“不合群”的孤僻者滚蛋,长官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看,坚守信仰,可不太容易。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却坚持不拿枪,长官以“不服从命令”为由,把他告上法庭。如果他不滚蛋回家,等待他的将会是一辈子的牢狱生涯。
在他被关紧闭的当天,教堂里是正在等待他履行结婚诺言的挚爱。
面对如此大压力,很多人会选择低头,其实像个普通士兵一样,拿枪训练上战场,保家卫国,不管结局如何,你已经都是一个勇士了。就像他未婚妻说的“你假装拿一下枪不好吗?”
满怀救死扶伤的抱负来到军营,因为信仰,他遭受了一连串的排挤,质疑,嘲笑,今天他还要面临一辈子的牢狱之灾。满腹的委屈就不单单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怨了。
这对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开始怀疑人生。
一边是你从小坚守的信仰,一边是与之对立的现实,最残酷的是,没有人支持你。
如果你是戴斯蒙德,你会选择怎么办呢?
放弃信仰,换取自由,换取“合群”,成为一个他人眼中的“正常人”?
当时还只有23岁的戴斯蒙德开始动摇,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活了。
没人知道,他心里经历了什么。
最后,戴斯蒙德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做好余生都将在不见天日牢狱中度过的准备。
好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法官判了无罪。
当你为信仰斗争的时候,你已经在心里战胜了胆怯,并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
虽然没有旁白,但影片却无比清晰的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在战场血肉横飞中,戴斯蒙德不带任何武器穿梭于枪林弹雨,部队撤退,他也没有放弃,凭一己之力救出了75名受伤战友,捡回了75条人命,圆了75个家庭,让75对父母免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影片最后,之前所有人眼中的懦夫,变成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
其实,这部影片战争不是重点,梅尔只是想借此安利一个词汇给你---信仰。
“当你坚信某件事的时候,就不是开玩笑,那就是真正的你自己”时隔多年后,已垂垂暮年的戴斯蒙德,回忆往事的时候,这样坚定的告诉记者。
片中,信仰贯穿了影片始终,片外,信仰贯穿了戴斯蒙德一生。
现在,梅尔吉布森又把这个词郑重的送给所有观影的观众,希望以一部《血战钢锯岭》,让信仰,进入到更多人的口中,心中,融入到血液中,坚挺更多人一生,就像戴斯蒙德一样。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这部片子无异于雪中送炭,凭此一条,就可以在梅尔吉布森的辉煌中再添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