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翻开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我手边的这个本子是中英对照的,赵复三先生翻译,外研社出版。朗读了前言部分和第一章的开头。值得一提的是,原文精妙,翻译精准,堪称研习中国哲学之上品,练习翻译之经典。
何为简史
前言部分,作者着重谈论了SHORT HISTORY(“小史”)的概念,开门见山,将其与大部头的历史区分开来。作者告诉我们:简史并非宏伟巨著的节选、省略,也不是人名和学派的清单列表。作者形象地用画画比喻,图画本身的完整的。
史学家的基本素质
好的历史学家应当掌握足够的素材,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甄别材料,同时应当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不枯燥。现在看来,这三个基本素质并非是写史之人的专利,很多行业都需要做到这点。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花了几年的时间收集素材,后来到实际生活中去深入体验,深入矿区和矿工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于是在我们后来看到陕北大地上那些人物和故事都会觉得非常真实。
哲学是每个中国人的关切
作者说,在古时候的中国,一个人如果受过教育,那么他的教育一定是从哲学教育启蒙的。比如幼童首先读“四书”,而刚认字的时候会那《三字经》作为素材,这样朗朗上口。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哲学的思想。
我小的时候,也有不止一个人教我《三字经》,而他们并不是老师,而是在普通不过的农民。在我的印象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个字,在我小的时候不知道在我耳边出现了多少次。我也纳闷了,那些天天种地的农民是从哪里学来的?至少有一点非常肯定——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