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社区运营、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其实是变着把戏说同样一件事情。
有人根据运营对象的不同,将运营岗位分为:新媒体运营、用户运营、产品运营、社区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社群运营,但是我不太认同这一种划分方法,主要原因是:
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营是基于媒介的。新媒体很多人提及的多是公众号、知乎、豆瓣等等,产品很多人提及是网站、APP,社群多数提及的是QQ群、微信群,内容则是多指内容型的站点,比如音乐站点、电影站点,但是这一些都是新媒体。
2.在所有基于新媒体媒介的运营中,无论是公众号、豆瓣、知乎、APP、网站、论坛、微信群,服务对象都是背后是用这个产品的「用户」,当你要实现营销或者运营目的的时候,都需要「活动」,而「用户」和「活动」是无法从这一些单独切割出来的。
因此,在我自己看来,以新媒体的媒介形式来划分运营或者营销的岗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或者说,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社区运营、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其实是变着把戏说同样一件事情。
当你的运营的新媒体形式不同的时候,称谓就有所不同,比如产品是APP或者网站,很多人称之为产品运营,如果是一个论坛,会称为社区运营,如果是新闻网站、类似FM、音乐类型的内容网站,称之为内容运营,如果是个微信群或者QQ群的形式,又称之为社群运营。
媒体是传播的媒介,无论是APP、论坛、新闻站……这一些都是媒体,当我们对其运营的时候,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种商业目的,不同的公司对于运营的方式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这些内容会在增长骇客课程具体介绍)。
他可能是拉新(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产品,比如在知乎发软文、做裂变活动),可能是促活(当用户和产品的介绍页面接触的时候,优化这一些页面,让用户更有可能去点击注册或者试用体验),也可能是留存(在公众号持续发布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策划目标用户感兴趣的活动,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价值,为进一步转化做铺垫,比如微信公众号有节奏的更新,网易云音乐不断推出新的音乐专题),还可能是销售转化(比如有一些电商微信群的运营,是营销部门拉人进来的,社群运营只需要有节奏的发布营销内容,优惠券、用户评价、产品特征等信息,目标是为了让用户购买)。
这也是我们使用了「全栈新媒体运营/营销」来定义这个大岗位的原因,无论是APP、社群、论坛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运营都是通过不同的技巧推动一个个「陌生用户」不断的进入转化流程的下一步,直到这个「陌生用户」最后成为「付费用户」,乃至愿意和其他人推荐该产品的「付费用户」。
至于如何推动用户进入下一个环节呢?从拉新到最后的销售,侧重点不同,每一个侧重的技巧也有很多,我们会在内容营销和增长骇客中学习到更多的技巧层面的东西。
2.岗位的侧重点不同,整体逻辑一样,但是策略会有所不同。
无论是公众号运营、社群运营、APP运营、论坛运营,整体的工作计划的流程都是一样的:「明确产品定位」、「确定运营目标」、「制定运营策略」、「执行运营方案」、「优化运营效果」。
只是对于不同的新媒体形式,公司的目标侧重点不同,策略的具体形式会有所变化。
如果是对于公众号运营,公司的侧重点是「增粉」的话,「策略」在内容、合作、活动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内容(定期的干货、故事、资源型文章)、活动(抽奖、免费课、送福利)、合作(和其他公司一起互推、线下活动品牌露出)等等方式来增粉;
而对于社群运营,公司的侧重点在于「促活」的话,那么「策略」在内容、合作、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内容(定期在社群分享干货、故事、资源型文章)、活动(打卡回答、分享活动、抽奖活动)、合作(邀请其他公司来社群分享,自己也去他们的社群分享来实现互推)来回答。
因此,要根据岗位介绍判断侧重点,比如同样的社群运营,如果是侧重「购买转化的」,那么内容、活动、合作的策略又会有所变化,可能是优惠券内容、用户好评内容、打折活动,合作则可能是和其他商家的商品一起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