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邢朝阳)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主题为“家乡的四十年”,由来自不同学院的共十名同学组成了“蚌埠变迁研究小队”。我们以采访的形式访问蚌埠本地市民,了解有关蚌埠的过去。采访对象包括在校老师、同学、南门小吃街摊主、超市营业人员等。
活动开展前期,我们采访了学校里的老师。12月31日,我们采访了杨红霞老师。通过询问,我们知道了杨老师是2000年来安财上学,研究生毕业就留校任教了。说起校园的变化,杨老师深有感触。从原来的交通路老校区到西校区以及最后的东校区,校园面积在一点一点扩大。一开始是在西校区,通慧楼是刚刚建好的,那时是第一次使用,包括原先旧的图书馆——思源楼,都是大家一起学习的地方。到2005年东校区开始使用,不管是宿舍,还是食堂都开始扩建,包括周边的建筑物,交通都变化特别大。1月2日,我们对邹丽媛老师进行了采访。邹老师也在安财任教十年了。我们问老师,蚌埠改变最大的地方是什么。老师说,其实和全中国的变化一致。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在交通住房及等方面。
1月7日,我们正式开展实践活动。晚上五点,我们来到安徽财经大学南门的小吃街,对小吃街摊主进行随机采访。我们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居住在小县城。对他而言,蚌埠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住房了——房屋从平房变成了一座座小高层。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卖水果的老阿姨。她已经在这摆摊十几年了。阿姨告诉我们,她原先就住在东校区图书馆的位置,那时整个大学还是一片荒地,后来土地被规划建校,她也就搬迁了。采访过程很顺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不知道的蚌埠历史。
1月8日,小组成员分散到大学里,进行更深入的采访。我们采访了一位刘阿姨。她说,蚌埠市政府兴建了一座龙湖大桥,桥的西边有一座开放式公园——桥头公园。新城区盖起了许多建筑:蚌埠大剧场、淮河文化广场、会展中心、财富广场等文化休闲中心。一位蚌埠本地的同学说,她住在小县城,相对而言教学资源有限,但这几年教学水平有了长足发展。超市售货员阿姨觉得,以前的超市工作很好,但随着网购的兴起,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了,超市不再是同学们购物的唯一选择了。门卫大叔说,蚌埠最大的变化当然是环境了。这里盛产珍珠,围绕龙子湖,这几年来,环境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通过两天的实践活动,我们采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蚌埠市民。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蚌埠这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得到了满足。交通、住房、医疗等是最让大家关心的内容。市政府也努力让市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兴建了很多文化娱乐中心,并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措施,取得了让人们满意的成果。通过我们的采访,我们越发相信,蚌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