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混沌大学听了马东《奇葩说》的经营心得,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焦虑”,我觉得马东重新定义焦虑,把这个和平、发展和赚钱为主旋律的社会里的个体内在外在的冲突全部用“焦虑”这一个看似更温和但更细腻的词代表了。
按照马东的定义,内容的本质是解决创作者和用户内心关于自己和未来的焦虑,内容经济的本质则是把这种解决焦虑的过程标准化后变成一个可以持续的生意。
我觉得混沌这节课课后的练习很有意思,我也很认真的做了一下,在简书里也做一个记录,期待和更多的朋友讨论交流。
“唐代的李商隐就是今天的高晓松”,马东把李商隐的《无题》解读了成了现代人K歌到深夜,玩色子撩妹,第二天还要去上班的有趣场景,顺便黑了一下高晓松的颜值。有料,有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业:
选择一个你熟知的头部内容产品案例,仔细回忆它给你的消费体验。在你使用它的过程中,哪些焦虑得到了环缓解?促使你以后继续使用它的原因是什么?像你这样的用户群体有多大?这个用户群体可以为它带来哪些商业机会?
我选择我每天都会使用的内容付费产品得到。
- 得到给我的用户体验整体可以打到9分,唯一扣分项在于他的内容太多了,一方面说明罗胖及团队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头部的平台和头部的内容一样都是稀缺资源。
- 在使用的过程中,对我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焦虑得到了满足。一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求,典型的课程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和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我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合伙人,这两个课程都对我手头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帮助;另外一方面是对个人修养和持续学习的焦虑,通过罗胖的罗辑思维、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张潇雨的商业史精读,还有严伯钧的艺术课,这些内容都拓展了我的眼界和人生的广度,在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视角之外,这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感觉是可以上瘾的。
- 促使我以后继续使用它的原因也很简单,好的内容产品就是一种精神毒品,消费它们的感觉是可以上瘾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神剧权利的游戏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我初中时看完全套金庸作品时候的那种失落——从今往后再无金庸作品可读。。。这种失落感跟追每一季权利的游戏完结时候看字幕的感觉一模一样——又得再等一年。。。我几乎可以脑补出今年第七季完结时候我和广大GOT迷们的那种怅然若失。
- 我是70后80初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大都结婚生子,工作和家庭都比较稳定。这个群体虽然不是头部用户,但应该算得上是社会中坚力量,群体的规模应该还是很大的。
- 这个群体虽然规模大,有消费能力,但是在消费上还是比较理性的,和90后比起来也无疑更传统,因此对于纯娱乐性的内容可以消费能力有限,但是对于知识类和文化类的内容产品及其衍生品应该还是非常有消费意愿的,比如卖书。
分析一下你所在的公司,它有没有一些内容属性?这些内容是否引发了你的目标用户的共鸣?怎样能用内容帮助你的产品更好触达用户?如果你所在的是一家内容公司,它在规模化和协同效应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还有哪些机会?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企业软件公司,以定制化企业软件产品开发和项目实施为主营业务。
- 企业软件公司多少还是有一些内容属性的。因为一个企业定制软件就是企业管理流程和文化的固化表现形式,不同管理文化的企业,他们的定制企业软件的风格也一定不一样。好的内容如果想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很多时候取决于传播者这个人本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平台的运营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内容行业 IP 那么重要。对于好的企业软件公司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能够完成销售多半也是因为和目标用户在这方面产生了共鸣,并最终用软件产品将这种理念和方法论固化下来,从而产生价值。
- 我们这类企业销售的第一步就是影响用户心智,或者说与用户达成共鸣。用户往往是有愿景,但是没有路径。好的企业软件产品和产品使用的方法论就是路径,就是工具。我们的网站,公众号,客户宣讲的PPT,产品界面,产品用户手册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上的努力精进无疑对我们更好的触达用户,说服用户有很大帮助。要想更好地触达用户,内容就需要有更好的传播属性,那么阅读起来门槛较高的Office文档就不适合做这类内容的载体,H5网页,Markdown文档甚至是短视频无疑是更适合触达用户的内容载体。
- 我虽然不在议价内容公司,但是我有个战略合作伙伴在做专注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工具和阅读辅导(针对家长)的内容创业,是一家有工具属性的内容公司。因为刚刚初创,所以目前还没有规模化的用户数据和传播推广,目前的内容的生产靠专业团队,对于内容的要求也有类似《得到品控》这样的产品说明文档的定义,好的内容是吸引广大用户的基础,但有了大量用户之后产品内容无疑是可以从用户产生内容(UGC)中受益,甚至说重新定义的。至于协同效应,围绕小学生阅读这个主题,横向可以衍生出类似共享图书、研学旅游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形态;纵向向前可以拓展到图书的创作、翻译和发行,向后可以拓展到学校图书馆服务等,都是很有想象空间的赛道。
- 未来的机会:IP + 数据驱动的方法论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破局的一种模式。企业软件这个行业还处在一个群雄并起,重新洗牌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有影响力的大IP出现,数据驱动的方法论倒是各家在产品上努力的方向,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