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的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每天排的满满的日程中,却少了一份淡定与从容,忙碌中充斥着焦虑,奔波中又隐隐透着不安。其实,这些情绪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病毒,常常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出来作祟。这并非是独立的现象,最近热议的“中产焦虑“之所以称为关注的焦点,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关于中产的定义是怎样的?
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定义,我们姑且模糊一点,把中产阶级定义为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具有一套以上房产,主要靠工资性收入、月收入过万的这群人吧。
到底在焦虑些什么?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这两点:房子和孩子。
1、房子
飞速上涨的房价成为不可逃避的焦虑源泉。无论是有房的人还是无房的人,谈到这个形势都无法淡定。
跟几个北京的媒体朋友聚会,席间不可免俗地谈到了北京的房子。有人是几年前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创业,目前自媒体做的还不错,但也因为错过了买房时机,房子问题成为了心中永远的“痛”。有人在这波上涨之前买了房子,有些小庆幸,但是又有些不甘心,因为自己买的房子面积太小,而这波迅速拉上来的房价让以后换房的压力徒然增大。有个工作不久的年轻朋友说到房子,更是怨念不止,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他跟女朋友的关系,女朋友在山东工作,希望他能回去买房结婚,而他认为北京的工作机会比老家好得多,但房价太高又没能力在京安家置业。还有一个朋友手里有点闲置资金,买不了一线城市的房子,想到要去重庆去投资,他通过平行对比分析,认为目前重庆是价格的洼地,值得购买。
从北上广深,到杭州、厦门、济南、武汉,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癫狂。任志强在分答虽然只上线了很段时间,但关于买不买房、房价会不会跌却成为大家一再反复提问的主要问题。他的观点一如既往,大意就是买房仍然会是中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资产升值的方式,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美国的次贷危机,也不会出现日本因为需求减少而暴跌的局面。
不管是否认可,中国持续到现在的房价走势确实支持了任的观点。手里有点闲钱的中产阶级即使已经有房也不再淡定,因为如果只有一套自住房,房价的上涨只会影响自己后续改善型需求。一个朋友在去年5月份购买了一套上海徐家汇区域的房子,那时候大概500多万,现在据说挂牌价已经达到了800万。看到这样的涨幅,即使年薪百万又如何能够对抗?更何况是月入过万的小白领。
有人说,房价的上涨已经让人对于个人奋斗彻底绝望。此话不无道理,因为即使你再努力,每年收入增长20%都已经很困难,又怎么能赶上打着滚往上翻的房价呢?
2、孩子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别离》因为特别现实让大家看得倒吸了几口冷气。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中产阶级焦虑的另一大来源。有篇文章讲到“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
因为阶层的分化加剧,中产希望在阶层固化的大门关上之际,跻身上一个阶层。自己的这一代通过奋斗能够过上丰衣足食,还算不错的生活,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个台阶,晋升到上层社会。即使不能向上流动,起码也要保持自己中产阶级的水准。
所以中产阶级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就读菜场小学(注:招收民工自己学校的小学被称为菜场小学”,因此甚至在孩子没出生时就准备好了学区房。而重点小学对于重点初中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即使有了对口的公立小学,很多人也想去拼一下所谓“民办名校”。因此孩子早早就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识字、还有琴棋书画等才艺,获取各类幼升小的通行证。名校“十比一”甚至“二十比一”的升学率把大部分孩子拒之门外,而这些招生中的存在的门道如此复杂,没有经历过很难去想象。
听一位孩子刚刚升入重点中学的朋友谈起,升学中的各类关系网络往往成为最具有决定性的一票。这个时候,不仅仅拼爹,甚至拼爷爷。仅仅收入尚可,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中产阶级父母在这种对抗中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只能通过不断在孩子身上加压。这时候像极了几十年前,工人阶级的父母跟孩子常说的话,“爸爸妈妈没有什么本事,咱家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切只能靠你们自己了“。
所以,那些出入高级写字楼里的小白领真的比自己工人阶级的爸妈们阶层上升了吗?还是只是一种错觉。因为社会分工的变化,原来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职工被新时代的白领所取代而已。
在小孩就读小学后,家庭投入教育的资源,包括父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又会成为一道分水岭。这在发达国家也成为区分贫穷和富裕家庭的一个差异。下层家庭的父母为生活疲于奔命,根本无从顾及孩子的教育,只能完全放任自流。而富裕家庭除了让孩子学习钢琴、体育类需要资金投入的课程外,往往还有一位全职妈妈更好地陪伴,从孩子很小开始就有关于阅读、艺术等各类优质资源,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关键的作用。
“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妈妈最好能够全职”。我的朋友如是转述孩子老师的话。这对于收入本来就没有宽裕很多的中产阶级又是一个纠结的命题,是拼命赚钱荒废了孩子?还是为了孩子损失了家庭收入,也牺牲了职场的上升黄金期?
所有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最现实的焦虑。而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