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21 三潭印月
在江北瓜洲任职时,佛印所住的全山寺与苏轼只隔着一条江。有一次,苏轼做了一首五言诗偈:“精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全莲。”
在这里苏轼把自己的修禅状态说得神乎其神,日不为世俗之称赞、讥讽、攻击、荣誉、利益、衰老、苦乐等所动,之后派人把偈子送给佛印。
小沙弥将苏轼的偈子呈了上去,当时佛印正在禅定,他微微一睁眼,阅后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
苏轼收到回批,火雪三丈,当即就乘船过江来找佛印。一到南岸,佛印已站在岸边,苏轼直接跳下了船:“你为什么用污言秽语来骂我?”
佛印哈哈大笑:“我骂你什么了?我骂你了吗?”
苏轼直接把纸递到佛印面前:“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看看,这是什么。”
佛印正色问道:“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打过来了。”
苏轼一听,大为惭愧。
佛印着实幽默诙谐,还很通透。相比之下,苏轼境界还差一个档次,他还在尘世中感受人生的滋味。人生旷达之境,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无法达到。就算是那些成功者大能力者也没有达到,因为所求太多,欲望太多,心胸不够开阔。人生处处是坑,总有一个坑适合他。所以,你看即使是伟大的人,在人生的后期也难免犯错,难免害怕失去,显得格局不大。
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最喜欢临水写字,书法淋漓纵横,如行云流水。妻子有时会问他:“我虽不懂书法,但是看那些喜爱写字的人,却是正襟危坐,从不见似夫君这般洒脱写法。”
苏轼微微一笑,说:“我写的书法虽不甚佳,但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我的一大快事也。”
但弟弟苏辙懂他,苏轼的书法正如其人,博大、奔放、如山花一般生命力旺些,不拘泥于规则与俗世。
苏轼写字之时,儿子苏迈就在一旁看着,有时帮他研画,有时帮他抻纸。苏轼喜欢儿子陪着他,有时还会手把手数儿子写字。写出来的字虽然不好看,但却每次邮船逗得苏迈哈哈大笑。这是属于父子两人独有的亲子时光。
也许正是因为一直以来苏迈都和父亲很亲近,所以他对父亲苏轼的书法理解得很透彻:“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不仅是写字,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还开始写一本散文集《庄子》。也许是抗州散漫自由的生活点醒了他,也许是苏轼自己性格中的浪漫恰恰符合了庄子的精神。最初读庄子的时候,苏轼还很小。那时的他就认为:“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我心里的想法都被他说出来了。这本书真是太合我的心意了。”
人生如朝盛,有些人自由自在,有些人严谨持身。苏轼正是那个以自由为魂的人,他的所思所想都基于自己的天性,从来不知道隐藏和遮挡。因为这样的性格,他也受到了无数的打压,却终是一生不悔,反而活出了满洒的动头。
所以,这样的苏轼真的适合官场吗?性格没有曲直相间根本适应不了官场的波诡云谲。这里离京城很远,但是离苏轼的本心很近,文豪成形中。
在杭州,苏轼亲自设计了“三潭印月”的景致。今天我们所见的苏提横卧湖上,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能成为一处天下第一的景色,就得益于他的构思。
苏轼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杭州时的所见,那时他第一次住进了自己的公馆,这处位于凤凰山顶的公馆,南见钱塘江,远望可见数点出海的白帆如梦一般轻浮于海面之上。山顶处白云如雾,深山庙宇与富家别墅在要绿的山林间点缀着。东望钱塘江湾,江水如巨手拍打江岸,水气森森。
山下,自北向南是抗州城,城外高墙环绕,河道井然,桥梁通行。每天苏轼的夫人打开窗户,便可见西湖如一湾温柔的镜子,山边的景致,湖边的垂柳,天上的白云——投入其中,如水般清澈,如梦般依稀。这如幻境一般的美妙抚平了苏轼心中的气闷,也就是那一刻,他才真正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哪管朝堂如何,只愿在这样的山水里徜徉。
到了中午,湖面上会有轻摇的游船,晚间住在山顶上的苏轼一家还能听见吹箫歌唱的声音,夜间点亮的灯盏,夜市里照照魏壤的人群,哪怕只是静静地坐在房问里俯视下面,就已经是莫大的享受。
杭州的的夜市要到很晚才收市。苏夫人最喜欢的就是带着孩子们去班夜市。绸缎、扇子、玩具,还有各式糖果和走马灯。
不止杭州城,连抗州城四周十里或者十五里之内,都是苏轼是爱游览的地方。在杭州有太多的记忆了,苏轼沿北学可以去到灵隐寺和天竺顶,从南岸可以去到葛岭,那里的虎跑泉泡出的茶香味醉人。
一身布衣,一脸笑容,早上出去,返回家中日经是尊色昏苗,万家灯火了。
“夫看你又端醉了。“每次苏轼回到家来,夫人总是笑盈盈地说这句话。
“这是新买的点心,配上昨日带回来的蒸叶,一定很好吃。“每次苏轼出去游览,都会给家里人带上吃食。
每年的专秋两季中有重要的节日,全杭州的人都会赶到西湖边玩乐。因为游乐的人众多,所以必要早早地备好船。船家会提供吃食和一应茶具餐具。
一夜好眠之后,第二日,苏家几口早就出门了。一到湖畔,满是船夫与船,苏家订下的那只船很快认出了他们,船夫把船移了过来。马上吩咐船娘预备食盒。这边苏夫人也打开了随身带的食盒。
碧波轻漾,船夫稍一用力,船便滑入水中。身边经过的船有些也是住家船,有些则是专门卖吃食卖茶的船。不仅如此,有些船还专门提供表演,艺人们坐在船上,按着习俗贴近载着游客的船,歌舞、杂技、射击……人声喧闹,笑声盈满湖面。
苏轼闻到香味,便知道是自己刚点的湖鲜正由船娘在船尾煮着。湖水清澈,天气晴朗,人们的失声阵阵传来。苏轼心头夹然涌起清情,提笔而下:“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在杭州任上,苏轼政绩斐然。苏轼两次到杭州为官,都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第二次调任杭州,苏轼发现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葑合平湖久芜没,人经丰岁尚凋疏”。那时的西湖由于壅塞逐渐干涸,野草逐渐蔓延湖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第二年,他便率众疏浚西湖。因为工程浩大,总计动用民工20余万。辛苦开除葑田,百般奔波恢复旧观。
在这一次疏浚中,苏轼在湖水最深处设计建立了三塔(今三潭印月),干百年来,成为了西湖不可分割的风景。时至今日,西湖依然,杭州街头巷局还流传着有关苏轼的种种传说。站在杭州,想象着干年前苏轼目光掠过的山水风物,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岁月的仰墓。
苏轼被贬在杭州之时,京城的朝堂也是波诡云谲。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发生了一件事。神宗眼里的圣山——华山发生了泥石流。对于那个时代的君主来说,这就是上天的警示。为了抚平上天的怒气,神开始戒荤食素,并且着布衣履粗鞋。但这一切并没能消灭想象中的老天爷的怒气。
熙宁六年夏天到熙宁七年,整个春天久旱不雨,眼看着将颗粒无收,天下陷入大饥荒。神宗内心惶恐不安,认为老天爷不降雨是因为要惩罚他。
之后,神宗开始真正反思新政了。没过多久,小吏郑侠出现了。郑侠画了一幅灾民拴着铁链砍树、赚钱还公债的画轴,还附了一张短笺,一齐献给皇帝。短笺上写道:“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个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皇皇不给之状,图以上闻者。臣谨按安上门逐日所见,绘成一图。百不及一,但经圣览,亦可流涕。况乎千万里之外,有甚于此哉!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郑侠上对。”
郑侠说,如果神宗能相信他说的话,愿意把新法废除,那么十天之内,必然下雨。如果不能,那他情愿被杀。这是神宗第一次看到新政影响下农民境况惨不忍睹的画面,他大为心酸,将这幅画带回了后宫拿给皇后和太后看。
太后慈悲心肠,一见之下大为心痛:“我早就听说新法中的助役金和青苗法害苦了百姓,如今一见实在令人心痛。王安石虽然才气不凡,但是树敌过多,新政推行这么久,未见成效,反而民怨沸腾。真的为王安石着想,最好是先把他停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第二天,神宗免去了王安石的职位,同时下令废除商税、青苗、助役钱、保甲法和方田均税等十八项措施。
巧的是那天真的下起了雨!
但是王安石依然安然无恙,反而是郑侠被弹劾了。
因为越级上报,郑侠遭到弹劾。这事实属无奈,最初他按规矩献图时,宫中官员却说他官职太小,没资格与陛下通信。为了把那幅图呈给神宗,郑侠只能跑去京师城外,谎报军情说有紧急军报,让官差速速送入宫内。这也让御史们有了弹劾他的理由。郑侠受到了不重不轻的处罚,但到了第二年的一月,郑侠再一次铤而走险,画了一册“君子小人图”呈给了皇上。当时大殿里一片肃静,一脸大义凛然的郑侠,身材虽不伟岸,但所做之事却不由叫人敬佩。
之后,王安石在被罢了相,但他对朝政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王安石的亲信纷纷上奏要判郑侠死刑。
还好神宗此刻算是清醒,他说:“郑侠顾国不顾身,我佩服之至,不得重罚。”郑侠如此才侥幸留下了一条命,被贬去了英州。
没过多久,王安石再次被任为宰相,此时已经是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了。但这一次王安石在宰相的位子上没能做出什么事情,因为在王安石罢官期间,吕惠卿成了他的敌人。
王安石一提起吕惠卿便是一脸愤怒:“如此小儿,初为我的追随者,百般婉转支持于我,如今我一罢官便落井下石,真乃小人也!”
而在吕惠卿看来,王安石心胸狭窄,自己不过是在他罢官期间罢免了他的弟弟,他便一直与自己过不去,“只准他罢免别人,他自己的亲弟弟犯错却不可受任何责罚。再如何,当初我追随于他之时,忠心如此,到头来只落得个里外不是人。枉我长了一双眼睛却没看出他是这样一个小人!”
王安石与吕惠卿明争暗斗,一时之间朝野之上再次掀起血雨腥风。
吕惠卿釜底抽薪,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思,把身家性命全赌在了这一场恶斗里。吕惠卿把这些年王安石给他写的所有信函全部上交给了神宗。
神宗大为吃惊,仔细翻看王安石信件,发现几乎每一封都有一句“勿让陛下知晓”。待神宗看完这些信,内心再也按捺不住对王安石的愤怒和痛恨。自此,神宗才算是真正清醒了过来。可惜,当年仁宗在位年间的名臣儒吏全都被清除了个干净,流落于全国各地偏远之地。满朝难寻可用之人。
在此事发生不久后,王安石儿子突染疾病。为了治好儿子,王安石请来京师无数名医,甚至连有名的僧人都请了过来,但依然没能救回儿子。这一次事情之后,王安石心有所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申请辞官。
至此,随着王安石的离去,新法再无人提。在王安石自己看来,他问心无愧,一生努力,一生心血全部都是为了大宋。但在苏轼等人看来,王安石才华是有,但他的刚愎自用却让新政严重脱离了现实,最终造成大宋积弱。新法之后留下的功与过,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这两章的文字的人物命运是同步进行的,苏轼在杭州履职的同时找到了精神原乡,而京城王安石与政敌之间的争斗最终以王的落败而告终。
其实大背景下,宋朝内忧外患,民间颇苦。应该也只有杭州这些富庶之地日子好过些。所以苏轼是幸运的,但是他的幸运也有些讽刺。
苏轼的作品只是从文人的角度展现了那个时代,是小切口,即使大气作品也充满了无力感。苏轼的才华在政治上没有得到展现,他出名的东西都是美食或者那些词,不知道他人生最后有没有遗憾。
在苏轼这些文人的笔下,美好居多,遗憾也有,但惨烈没有。也可能是他所传的时代环境要好一些的缘故。但对于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看,宋朝的局面真的是乱世是群雄竞起。
倒是有一个人辛弃疾,他能上战场杀敌,也能写出千古文章。我欣赏辛弃疾这样的人,他文有筋骨,武去卫国,令人钦佩。
金庸的作品为什么好看,除了精彩的人物,还有家国情怀,他用江湖气的人物写尽了宋朝的里子和面子。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