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很多都混得比较差?
下面有很多回答,但大部分回答都是在抱怨,怨父母、怨出生、怨教育、怨资源、怨环境……
这个时代,人们被“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困扰着。
在农村出生,因家境不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些人似乎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剂良药,它让我们看到,读书能将渺小变成强大,能使卑微成长为高贵。
“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死亡。”
1997年春天,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从医院五楼坠楼身亡,而他留下的最后一部传世之作便是《过于喧嚣的孤独》。
身为法学博士的赫拉巴尔,一生却在底层摸爬滚打,做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他开过啤酒厂,当过公司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剧院幕后工作人员……尝尽人间潦苦。
从1954年到1959年,赫拉巴尔在废纸回收站工作,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繁重的劳作之外,赫拉巴尔有机会阅读到大量的书籍,歌德、席勒、尼采、黑格尔、莫奈、老子……
这些书构建了他的精神王国,也让笔下的汉嘉应运而生。
不顾一切,去生活
他站在售酒柜台旁,打算买啤酒。
额上还粘着干瘪的苍蝇尸体,抬手付钱,一只耗子从他的衣袖里蹿了出来,裤管里也接连跑出两只,吓得女服务员们疯了一样,纷纷爬到椅子上,冲着天花板尖叫。
而这个讨厌的老头,却只是微笑着,冷漠地挥挥手走出店门,除了啤酒,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像不小心闯入了人间的画卷,又佯装无辜地回到属于他的地下室。
汉嘉,一个废纸收购站邋遢的打包工。
通过书中的描述,便知此君属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一类,他的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印有挫折、败阵和狼狈的阴翳。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赫拉巴尔在他身上几乎倾注了自己的整个灵魂。
汉嘉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因为书籍,却让他对生活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感受。他的脑子里,装了太拥挤太喧嚣的思想,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
他总会在不经意间陷入冥想苦思当中,阅读使他在潜意识里,对于生活的认识发生着微弱的变化。
“我走回家去有如一座燃烧的房子,有如燃烧的马厩,生命之光从火焰中升起,火焰又从木头的死亡中产生,含有敌意的悲痛藏在灰烬的下面。”
这是极少有人能体会到的壮丽。汉嘉心中有一团火,别人连烟都看不到。
你不会想象,一个人,身上泛着啤酒和污垢的臭味,梦游似地走在回家路上,就因为包里装着书,脸上就会含笑,心中就会有期望。
从此岸,到彼岸,书,就是汉嘉命运的摆渡者。
他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激发着生命的热情。
随着不停的阅读,醉醺醺的汉嘉在文明的破布堆里翻找搜寻,身处现实的我们似乎也跟随他深陷在那间地下室中。
无人能懂的孤独
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堆积如山的废纸,腐烂发霉的纸堆淌着浊水、冒着泡儿,空气中弥漫的臭气,让人窒息,成群的老鼠从这个纸堆蹿进那个纸堆。
汉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35年。他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日复一日在地下室孤独劳作。
他将废纸、书籍放进压力机,将它们压碎并打成包,然后等待卡车将它们运走,他像驴拉磨一样周而复始。
赫拉巴尔把孤独的汉嘉写到了极致。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卑微、邋遢的老打包工面对如此孤独、乏味的生活,却拥有一颗庞大、浪漫、诗歌般的心,一个撼人心魄的精神世界。
35年的工作中,汉嘉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甚至把老子和耶稣邀在一起,探讨人生哲学。
他说:“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你认为他的工作枯燥、毫无意义吗?
但他却将之看作神圣的仪式、心中的弥撒、无人能懂的快乐。
“把那些美丽的句子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
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都是疯子。
汉嘉每天花心思精心妆扮自己打的每一个纸包,在每个包里放进一本自己读过的书,并且翻到最喜欢的那一页。
世界上唯有他知道,每一个包中还藏着一本名著,他为此沾沾自喜,这个包里是翻开的《浮士德》,那个包里是《唐卡洛斯》……
还要给它们穿上艳丽的华服,在每个包的外面都裹上一张名画复制品,梵高的《向日葵》《早安,高更先生!》……
他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
汉嘉从不奢求有一天社会能低下它的头颅看到自己,只愿独自享受生命、感受书中的万事万物。
也许,一个人如果自身拥有很多,那么从外界获取的东西就会越少。
了解世界的本质,认清自己
人生就如烟花,美好和毁灭总是如影相随。
在痛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汉嘉一生都是“丧”的,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少之又少,却是沉闷中熠熠发光的细节。
年轻时,汉嘉也曾将长裤熨得笔直,皮鞋擦得锃亮,去和心爱的姑娘曼倩卡跳舞。舞会上,曼倩卡发带上沾染的粪水成了众人的笑柄,她因此消失了。
两人再续前缘时,曼倩卡在阳光下滑雪的样子迷倒众生,然而滑雪板上那坨粪便瞬间让她明白,她注定要忍受耻辱,注定要离开汉嘉。
那个美好的化身,茨岗小姑娘,和汉嘉短暂的相处后,也被关押在集中营里,葬身于焚尸炉。
这些美好,处于时代裂痕之上,像气泡一样在汉嘉的生命里幻灭了。
而汉嘉自己呢?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上,他都会踩到一团大粪,然后成为笑柄,被生活捉弄。
“天道不仁慈”,他经常这样念叨着。
而最大的不幸是,汉嘉视若珍宝的书,却又必须亲手将它们毁灭掉。
从二战到东欧巨变,是捷克时局最动荡的阶段,大批珍贵书籍被勒令销毁,他必须狠下心,像个刽子手一样按下压力机的按钮,看着那些他精心打包的书籍被送到工厂销毁,他的心也跟着碎掉。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都指向了,这世界,运转的本质就是斗争和残酷。
生活并非慷慨无私,我们能从中得到的东西并不多,小人物生存艰难,无论我们喜不喜欢,事实就是如此。
然而,汉嘉从老子那里得到了认知的升华,《道德经》里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就是指,“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这也就意味着,汉嘉接受了命运摊派给自己的各种屈辱,宽宥了自己,无所不容无所不能容,他泰然处之了。
赫拉巴尔为汉嘉赋予的结局,是全书最震撼的一章,犹如一首哀婉的终曲,令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其中,逃无可逃。
汉嘉和他的那台老旧的压力机,很快被社会主义突击队的年青人和更为先进的巨型压力机所取代了。
这一次,汉嘉自己选择了美好,他躺进了机槽,那个他亲手残杀了无数书籍的地方。
手里牢牢攥着一本诺瓦利斯的作品,手指按在自己最喜爱的那一句上,然后面露微笑,按下了按钮。
汉嘉乘着书籍飞升天堂了。
任凭邋遢、卑微、渺小的一生,也有浪漫、高贵、强大的灵魂闪烁其华。
很多人看《过于喧嚣的孤独》觉得乏味,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没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更没有波澜起伏的爱情故事。
但赫拉巴尔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就是希望你看到让生命变得丰富的秘密。
作为世间一个渺小的个体,我们如何不去妥协和谄媚这个时代,如何承受这个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又该如何去面对自我?
就如崔健歌中唱到的一样,现实像个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犹太教法典中说:“我们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打败我们的,不是命运的刁难,是我们自身的恐惧,焦虑和绝望。
外在的皮囊,在时间里,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含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
等你充分认识了世界和自我之后,就不会被外界所干扰、刺激,跟随内心的力量去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去追逐那些看似丰满、轻盈的东西,虚构的繁华之后,往往隐藏着人们无法想象的陷阱。
灵魂若孤独,即使身边有千军万马,也无法止住生命的饥渴。
去真正热爱一些事吧,那样就不会有选择的痛苦,即使恐惧和悲伤,往往也能激发出一种更深刻的人的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的矛盾和挣扎,生活本就如此,在斗争中获得新生,在新生中保持着生的渴望与激情。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