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月到十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今晚终于去影院看了《少年的你》。
当初就着JJ的推广曲看预告片的时候,就知道这会是一个不太一样的青春故事,是包裹着“校园暴力”这样严肃而坚硬的内核的橙子味糖衣。
橙子糖
影版《少年的你》基本剔除原著里牵动人心的悬疑部分,故事主题直击校园暴力。
当不堪忍受校园暴力的少女胡晓蝶选择从教学楼一跃而下,陈念本着少年善良的心性,脱下校服盖住死者,留给她最后一份尊严体面。一转脸,手机相机里镜头不断放大,咔嚓一声,她成了下一个猎物。
于是,被欺凌,被侮辱,被扒光衣服任人猥亵……学校不想管,警察管不了,父母……父母总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在天亮之前就长成大人。
世界氤氲成下着雨的夜。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他,从街角那个被迫的吻开始,好学生和小混混的故事拉开序幕。
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差异极大的身份下藏着的是两个同样孤独寂寞的灵魂,她需要有人站在身后保护,换她安宁。而他,从13岁时便开始等,等一个人在意他的感受,怜惜他的疼痛。
千玺演的小北极好,有种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可爱。你会觉得这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但在当下环境中,不得不逼自己做一个大人。他并不老练的调戏方式,并不时刻脱口而出的脏话,如果换种感觉来诠释,你会很难相信这个故事,很难相信小北会那么执着地用自己并不成熟的计划来拼命保护他的女孩。
雨夜偶尔也会弥散着月光。
整条街整条街的守护,一起享受泡面,一起披着被单吓傻过路的司机……一起爬上天桥,陈念问小北:你想出去吗?
怎么出去?他眼里含着泪光。
总有办法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的,并肩走在一起。出去,并肩……多好,有人相信他,把他算进自己的未来。我这个人什么都不是,可就是有人相信我跟她会有未来。
冷漠,血腥,暴力,被这雨夜里的月光稍稍照亮了些。两个孤独少年的相互取暖,有暧昧,有信任,有笑有泪有痛,像一颗橙子糖融化在口腔,又酸又甜。
鱼刺
整部电影一直强烈想要凸显的就是真实感。
紧张的高考氛围,磨砂般的电影质感,两位主演素面朝天的脸,无不在讲述着真实。
高考那天,学生们在大雨里焦灼的情绪,老师们激情四射的鼓舞,还有不要忘记准考证的叮嘱。电影放到这儿的时候,我流了眼泪。那一幕我们都经历过,仿佛就在昨天。
整个故事走向还是趋于圆柔。
魏莱等人的暴力行为被学校知道后,班主任坚定地对陈念说:陈念,你没有做错,并且你要一直相信你没有做错……这件事我有责任,所以我没脸继续带你们了,你们的班主任马上会是其他人。
紧张到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期待着打胜仗的时候,班主任能说走就走么?校园暴力真实发生的时候,有多少老师会如此深刻地检讨自己的失职,而不是取代以:为啥只招惹你一个人?同学间的小摩擦很正常……或者,别想太多,高考最重要,熬过去一切就都好了。
40多岁,还能保持一丝无可奈何的少年心性,很可贵。
这是电影赋予的温柔。
郑易也是少年,这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郑易即正义。
当他在顺理成章的证据面前尝试一遍遍撕开少年的谎言,他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更多的人是徐渺,是李想,他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做了哑巴。可能他们也曾有一霎那的犹豫不决,但某次鱼刺卡喉咙的些许疼痛,就让少年从此闭口不言,一夜老去。
豆瓣上有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始终少了想象中的粗砺感,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电影也是少年,需要时间和成长。
不服输,就是少年
电影散场,我坐在灯光微弱的影院里半天缓不过神来。
这两个多小时里,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少年们每一个不服输的眼神。
十几岁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眼神。澄澈,坚定,有希望和信仰。会幻想,总有一天自己能长成理想的大人,无所不能。
可是,时间流去,我们真的都长大了,难免被生活抹了棱角。很多话,说出来觉得浪费时间,很多人相处着会觉得浪费生命,不切实际的梦想统统抛开,眼下没什么比赚钱活下去更重要。
我时常想,我们这代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但凡有点追求梦想,若没有强大的背后支撑或者时刻准备磨掉一层皮的决心,那这辈子随时能一眼望到头,有时甚至想不出生活的意义。
有朋友曾告诉我,年轻人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的姿态。有自信,有某种情怀,有不怕被嘲笑的勇气,秉持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卯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或许,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没钱,没梦想,没有看得见的未来。但人生原本就是不断受捶的过程,面对生活不服输,我们就是少年。
电影末尾,陈念攥着小女孩的手,一步步朝前走去。他双手插兜跟在她身后,一如当年。
他曾跟她约定,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你看,电影里的少年做到了。
所以我们也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