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严歌苓和冯小刚的双料粉丝,《芳华》上映后,我很快就去影院贡献了票房。
影片怀旧的画面令人温暖而平静,叙述的故事却无奈而悲凉。整个观影过程中,有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善良和无辜没有被善待时,你却不知道该怪谁?连发泄愤懑的目标都没有,犹如举起拳头却找不到被砸的人,明明各个都该被打,却都显得“被砸”的理由不充分,一口气堵在胸口,下不去,出不来。于是我很奇怪,电影为什么要叫“芳华”,如果不是我斤斤计较,那便是忽略掉了什么。
电影结束许久,耳边还依稀响起萧穗子最后那段苍白无力的旁白: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如果整个故事仅仅是简单而清新的怀旧,那结束的旁白可谓点睛之笔,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电影里有残酷的人性揭露,有血肉模糊的战争画面,有卑微与傲慢的天壤之别,有践踏者与被践踏者悬殊的生存状况的触目展示,如此,那样的旁白是不是有点儿“粉饰”之嫌?
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要善恶有报,但至少要在不易的生活中看到希望,相信这也是像我一样庸俗的广大群众需求。
整部影片带着浓烈的时代气息,追忆着一代人的特殊岁月。这段岁月里镌刻着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人性的美与丑。影片中看不到激烈的情感碰撞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明确的是非评判,有的只是波澜不惊的叙事,逼近残酷的现实展现。也许,冯导是怀着对曾经岁月致敬的心态完成创作的,所以他像对待一件极其珍视的宝贝一样,不加评判,生怕伤害。
然而,生活可以将残酷和丑恶放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稀释,以致我们都忘却疼痛,但艺术作品中的残酷和丑恶浓缩在两个小时——落井下石的诬陷、居高临下的欺辱,怎可只是一段轻描淡写、毫无说法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对那些被欺凌的人而言,又怎能算是“芳华”?刘峰落魄,何小萍发疯可以接受,不曾被善待的人更容易辨别善良、珍视善良亦能理解,但集体的冷漠却让人如入冰窟,穗子明辨是非却不发声,小芭蕾、朱克等对何小萍的公然羞辱等着实令人心惊胆颤——比起战争对身体的直接伤害,这才是最残酷的,是对尊严与人性赤裸裸的侵犯。如果这样都只是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似乎有点不够人道。
可以理解的是,影片有时间与传播的限制,必然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影片及创作团队需求的逻辑。
那严歌苓的原作中,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呢?
带着几分好奇,买回了严歌苓2017年的新作《You Touched Me 》。一边追着老剧,一边读着严歌苓依旧温暖而残酷的文字。 记得几年前读《陆犯焉识》的时候,就曾经慨叹她文字的真实。她冷静却又不失温柔地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幅时代的画面,怀旧的大背景下,细腻入微地填上平凡人的命运和人类共有的天性,组成浑然天成的生活和浓缩了的平凡世界,所以你同情、憎恨、温暖,都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是时代、命运和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所谓人性。也许,这正是作家的伟大之处,胸襟与视野必然会冲破现象的藩篱。
《You Touched Me 》告诉我,在刘峰遭遇一系列人生苦难后,郝淑雯对着萧穗子有过深深的自责和严肃的深省。林丁丁在结过两次婚之后,并没有拥有俗世里公认的幸福。这就对了,这样就不会“无力”了。尽管这样的自责和深省是在事后几十年发生,尽管林丁丁的爱情结局在很多年后才被我们看见,但经历的岁月越长,越是把那些亘古不变的“理”打磨的铮亮。
影片的创作群体,是抱着致敬岁月的初衷完成拍摄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岁月静好的时光中,夹杂着不公与屈辱,基调是怀念和温暖。而严歌苓的作品中有浓厚的时代反思和人性揭露,所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残酷和悲伤,基调是反思。
关于“芳华”这个名字,后来终于释然。青春本就充满矛盾:放肆不羁却又期待融入社会体制、迷茫而又坚定、善良而又残忍、阳光而又阴郁,当一切尘埃落定,芳华已逝。回首再望,不能因为曾经的迷茫、残忍、阴郁和放荡不羁就否定那些真切存在过的美好。
所以,“芳华”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