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春满人间。《春风花草香》带着迷人的馨香迎面而来,浓浓的墨香和着醉人的情感,在心头荡漾。
一 初次印象
书的封面是淡绿色,淡雅而安然 ,仿似一幅上好的水墨画。画里既有四季交替,花开花落的甜蜜芬芳,又有厚实朴素的人间烟火。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秦淮河的水滋养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梨花似雪,柳絮如烟,芳草萋萋,春光骀荡。
熊老师就是在这样杏花烟雨的美景里,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这里的一切。
它就是熊代厚老师的倾情之作《春风花草香》。十年前,他已出版过教育散文集《守望成长》,而十年后,他又再次出版了这本关于世间万物,生命与成长的力作。
人说十年磨一剑,经历了反复打磨后的文字,自有不同寻常的厚重感。
翻开带着墨香的书页,在目录里我们看到了本书分为了四辑:第一辑“春风花草香”,写四季之景之情。第二辑“物言传心语”,写心灵丝语。第三辑“报得三春晖”,写永远的亲情。第四辑“随风潜入夜”,写师生之情。全书共270页,23万字。
二 倾听花开的声音,是因为多少年的积淀
你听过花开的声音吗?你一定会说,花有声音吗?一定没有吧。可他曾在寂静的夜里,守在一朵花前,静待它的开放,并在这样的无言守候中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花开的声音是对生命的一声呐喊,对生命的一次洗礼。在这呐喊和洗礼中,细弱的变得宏大,怯懦的变得勇敢;稚嫩的变得坚强。而平淡的,终有了一生中片刻的辉煌。以小见大,从平凡中挖掘深意,这是他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常常困惑于写什么,生活那么平淡,事情那么琐碎,有什么可写的。有人说,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只是你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是生活,而不是凌驾于生活。而熊老师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更有几十年来记录,摘抄的习惯,正是这样的好习惯,才让他对文字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生有这样深切的感悟。
曾看过他的摘录本。那些斑驳的期刊书页,被他剪下来,粘在一个个笔记本上,平平整整的,有着泛黄的历史痕迹。每一页都记录了他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脚印,那些文字带给他的微小悸动。这样的本子有厚厚的几本。
他在《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中写道,从初中起开始读《读者》,收集《读者》,一直到高中,大学,也一直在读,在收集。是读者真正开启了他与文字的桥梁,成为他的精神信仰。
他为了收集《读者》的创刊号,花了150元,而那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400元,在买书上,他花钱是十分舍得的。因而他是一个爱书成痴,爱写成痴的文人。
而我曾经也喜欢文字,却最终没有坚持下来,只偶尔在日记本里涂抹几笔,只当是抒发内心的苦闷。
正因为有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思考,他的文字才可以穿透岁月,有着抚慰人心的温度。
三 贫穷岁月里的温暖
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也许每个时代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玩具,电视,游戏机,手机,就是他们的童年,他们在各种电子产品中来回穿梭,切换,也不能说这样不好,但后果就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思考,近视眼也急剧增多,不光孩子,大人也是。
而生于七八十年代的我们,童年则是贫穷与快乐相依相伴。
熊老师在《一件棉衣》中写道,他父亲的一件棉衣曾给大姐,二姐穿过,后来又给了他。他烤火时不小心将棉衣烧了个洞,父亲愤怒地差点打了他,母亲也唠叨了他几天。看到这里让人倍感心酸,都是因为贫穷啊,因为那时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能有这么一件像样的棉衣已属难能可贵了。
从贫穷岁月里走过来的人,对这样的情景感同身受。有的甚至因为家境贫穷而心生自卑。
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姊妹众多,我们的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件衣服可以穿三五年,直到实在穿得破败不堪,才能光荣退休。
打补丁的衣服对于现在的孩子可能是一件很新奇的事,但对于那时的我们实在是再平常不过了。
初中时,家里有了一台收音机。那时中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守在收音机旁听评书。
那时我们也和熊老师一样听长篇评书,听刘兰芳讲的《杨家将》《岳飞传》,小小的我们,在那一场场绘声绘色的故事里欢喜着书中人物的欢喜,悲哀着他们的悲哀。听至气愤处,恨不能钻到收音机里将那些坏人狠狠地揍一顿。
后来还陆续听过一些武侠评书。渐渐地,那些江湖豪情,侠之大义以及爱国情怀的种子暗暗地扎在了心里,我们总在想,长大了我们一定要做个好人,惩恶扬善,让这个世界变得澄静,美好。
收音机里的评书,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一个人的故事可以讲得这么好,如同看了一场电影,电视剧一样,恰如花开,馨香入心。
今天的我们也会用听书APP听书。不同的是,那时因为贫穷,买不起书看,而现在是书太多,没有时间看,才会选择听书。
正如木心所说,而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今天,人们行色匆匆,奔波在世俗的泥潭里,不得停息。
现在的我们,大概再不会因为听一场评书而心里充满了喜悦吧。
评书里的故事,曾经温暖了我们的少年时代,它让我们的在物质,精神相对贫乏的岁月里,体会到了别样的快乐。
四 三代人的爱与痛
父母是什么时候老的?是鬓边那偶尔窜出的白发?是那不知何时塌下来的背?还是那日渐蹒跚的身影?也许不经意间的,突然有一天发现他们已然苍老时,我们已经人到中年。
孩子也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树。一点点地脱离了自己的怀抱,奔向更广阔的天空。
曾在电视里看过这样一则广告:画面里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到踏上远方的征途的过程,就是母亲从年轻时的漂亮,矫健到垂暮之年,华发丛生的历程。孩子长大,就意味着父母变老。这则广告让我泪湿眼角的同时,也有对生命易逝的哀伤。
熊老师在《目送》一文中写道:但不管她飞向那里,我的目光会一直追随着她,正如那个遥远的小山村里的父亲与母亲的目光这些年一直追随着我。
他用老少三代人彼此送别场景的对比描写,以及那些既高兴又有点失落的微妙心理,道出了生命就是这源远流长下来的真谛。
人到中年,我们上有老,下有小,送别了孩子,陪伴着父母,我们也是在这样的生命传承里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父母终会走向衰老,直至有一天消失不见。我们能做的只是可以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唠唠嗑,帮他们干干活,用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得开心,尽到做儿女的孝道。
五 浓浓的师生情
韩愈在《师者》里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熊老师也是一个很特别好老师。他曾带着学生走到教室外面去看校园里那棵穿过钢铁的树,他让学生从大自然中体会生命的力量,风雨中的坚强,让他们自己顿悟人生的哲理,从而坚定自己追求梦想的信念。
他的课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寓教于乐,因而他的课堂生动,有趣,这些通过他的文字都可以看出来。
他曾在一个雨夜里去家访一个学生。那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却因为家贫,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而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是他给家长和孩子做思想工作,并且答应给孩子想办法减免学杂费,这才让一家人希望的火苗再次升起。
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以至于多年后学生忆起与他在一起的日子仍是满满的感动。他甚至被邀请参加主持了学生的婚礼。
我想,当她见证学生的幸福时,那一刻他也是幸福的。他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孩子前进的路途。
有人说,在这个世上,有两类职业是治愈型的,那就是医生和老师。医者医身体,帮助人们去除病痛,而师者医心,守护孩子的心灵成长。
他不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师者,他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给了他的学生。
六 结语
世间万物,寻常物什,在他的笔下都能描绘出不一样的情感与神韵,也能让我们在泪湿眼角的感动中体会到生命向上,奋斗不息的昂扬力量。
他的文笔细腻,如诗如画。情感真挚,缓缓自笔尖流淌。看似平淡地叙写,却给人铭感于心的震撼。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美好,从而将它升华到人生的意义。他又可以将山川美景尽收眼底,用不凡的笔触排列出一篇篇锦绣华章。
祝福他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路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