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晶
如果以五年衡量一个人的成长变化,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恰似一个节点,有人如万蚁噬心后超越自我而跨越,有人平庸安稳而渡过。本质来说,两种跨越没有好坏之分,然而以回忆论经历,生命中彩色张扬的那部分恰恰伴随着涅槃重生的痛苦与美丽。
时光流逝,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基本每个人都会害怕衰老,害怕年轻不在,可总有人把八十岁活成二十岁不断尝试和蜕变,有人却将二十多岁活成八十岁,甘于平庸和安逸,可知年龄不可怕,关键是年龄增长后内在的力量是否与日俱增。二十岁初的时候稚嫩纯真而迷茫无知,校园的生活写满诗意与失落;二十岁中的时候挣扎不甘砥砺奋斗,毕业两三年时间陆续被打磨、在社会的土壤里被培育;二十岁末的时候对生命、人性等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知,愿意放弃固执和所谓的面子,开始变得成熟与稳重。二十岁初、中已过,无法挽留,处在二十岁末这个阶段对自己及周边人事有了更深的认知,以此作为对这个阶段的总结。
『关于事业』
中国自古有三十而立一说,在三十岁来临之前,我想每个人都应为这样一个节点交出一份对自己来说尚且满意的答卷。对我在二十岁末这个无限靠近三十岁来说,只有无限努力才能无限靠近自己许下的事业承诺,如果非要对现在的自己做一个阐述,我想“蛰伏”再恰当不过,严肃而认真,在思考与实践中反复沉淀,伺机而动。
在奔向事业中经历了很多人事变迁,痛苦挣扎甚至质疑过自己,当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望着天边晚霞心中会突然变得柔和,歌里唱:“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走它一遍”成为内心真实写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有时柔和即为力量,在脆弱中不断反省自我,如此而刚强,挫折没有让人倒下,那就让身后无数个自己站立。祖国在70年发展期中不断壮大了自己,经历的辛酸苦辣,普通老百姓尚能感同身受,对一个青年来说挫折将使其筋骨更加强健,使力愈加顺畅,没有人天生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完成梦想,无数的梦想在每天于琐碎中脚踏实地磨练并坚守。
『关于情感』
在青年人的旅途中,抛却事业,情感是一个伴随者,它常常让我们与幸福挂钩,正如白岩松对幸福的阐述,他说:“幸福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第一个是物质,离开物质谈幸福不可能,因为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个是情感,当你有所依靠的时候,幸福感就会增加;最后一个是精神,精神如果有支柱也就是有信仰,那你的幸福感会更大。”深以为然,物质、信仰、情感是幸福的伴生物,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三者之间的比例并不平衡。回想起那时的校园情感,没有充足的物质,两个人在广袤的沙地安静看落日而觉得幸福无限大,对未来的共同憧憬成为信仰,那时情感和信仰支撑起了幸福,回望过去亦能感受到那一刻的轻松自在和快乐,不枉此生。如果有可能,愿每个人都能选择物质、情感、信仰兼在线的婚姻,如不能则侧重自己最渴慕的并通过双方努力补齐其它短板。
作为90后,陆续开始迈入婚姻,在二十岁末对于婚姻同样出现不同认知。有人坚持单身,有人坚持结婚,不管哪种选择我觉得作为旁人学会尊重就是最大的善意,因为每个人在选择中对自己做过深思。青音说:”无论“单身力”还是“结婚力”都是要求心灵力量的强大,可以摆脱恐惧,摆脱对一个固定的人、一种固定的生活的依赖。”能够在情感选择中做到游刃有余,我觉得对每个成年人来说意味着独立和成熟,这种独立和成熟会让人无怨无悔。
在疫情期间休息数日,有了更多时间阅览和放空自己,对于两性情感有了更多认知。父母对于子女婚姻大事的急切有了更平和的理解,他们着急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焦虑的一个反射,这种焦虑由来久之,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比如物质、社会评判、思维认知、文化、行为规范等),以前总是忽略和漠视,现在想来透过现象我们该明白父母的好心,他们的婚姻观不一定是最佳的,但确实是普遍而最现实的存在,在这个年龄每个人不盲目排斥、理智客观对待,才能真正为自我做好定位,才不会错失幸福,抱憾终身,愿我们都有这种智慧――驾驭情感的能力,在情感里找到成年人的四大深层需求: 被保护, 被在乎, 被需要, 被肯定。
『关于生活』
每个人对生活都会有一定规划,它是建立在事业和情感中的一个平衡物,惬意舒适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精神和心灵更放松,反之会让人压抑窒息。人生除了做英雄和狗熊日子占少部分,大部分时候是平淡的日子,如何让平淡的日子过得充实而饱满?这是对生活有所追求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充实而饱满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变得年轻而可爱,这样的生活除了自律(在工作、为人处世、身体锻炼等方面),更需要美妙的心境。自律让人精神勃发,良好心境让人学会珍惜和享受,幸福的生活就是在每一粒时光流逝中愈加宁静,在宁静中找到自我,对未来充满新的憧憬与渴望。
『关于未来』
未来总是以无数可能吸引着每个人,也让每个人在自我奋斗中重新定义自我。在未来的时刻,希望自己一路奔腾向前,勇敢完成许下的愿望,然后重新设立目标,在不断打破自我中赢得生命的一次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