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将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总结进行分享,有利于帮助更多人进步,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思想都难达到究竟。一旦开坛讲学,势必有人会看到我们的缺点,或嘲笑或诟病,总之,看上去讲不如不讲更能保全自己的面子,所以,讲是需要勇气的。当然,讲的过程也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两种讲授境界,讲之以身心和讲之以口耳,两方面的区别。一是讲课过程是用记忆去讲学,还是用心情去讲学,这两种思想传播的频率强度是不同的,讲之以身心,感染力更强。第二,要想能够讲之以身心,需要所讲的内容起码从自己身心上过一遍,也就是身体力行过,经历过,没有行过的不是真的知,自己都不是真的知,怎么把别人讲明白呢?所以,讲之以身心才有可能给人更深的认识和体验。
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