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从一个朋友的评价里“偷来”的,原本想把“浪荡史”改成“情史”,就中规中矩些,但“浪荡”二字其实也没错,就照搬了下来,至于哪个更好些,还是看各自的看法吧。
看完书的那一刻,就想写下些什么。书,薄薄的一本,字数也不多,写书的作者也很年轻,然而就是那薄薄的书里,写完了仓央嘉措的一生,我有些不相信,在此之前我从未了解过他,我觉得这可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大框架,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我找了另一本电子书来看。
电子书让我有些失望,看的过程中,甚至好几次有些看不下去。原本以为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其实并没有,只是把故事重新温习了一遍,就算给自己一个交代吧,大抵,他的人生就是如此。
仓央嘉措,喜欢这个名字,在还没有知道它的寓意之前,一眼,就喜欢上了。
万人敬仰的活佛,却成了拉萨街头的浪子,不免让人唏嘘,然而最终让人们苦苦探索、追寻的恰恰也是因为这个“浪”字。
活佛、达拉喇嘛这些字眼,我们可能还有些不那么理解,但读到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似乎和和尚、僧人有着相似性,他们的含义差不多,但活佛的地位却是他们难以企及的,正如仓央嘉措自己诗歌写的那样: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是身份尊贵的出家人,既然是出家人,我们都知道,入了寺庙的门,就不该再贪恋这红尘,清规戒律,古佛经书才是他们的象征。
然而,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的年纪,又怎忍心责怪。那时候的我们也是这般,青春年少,不懂什么是爱情,但却也知道怦然心动,遇见喜欢的男孩儿,也曾满脸羞红。他是活佛,但同时他也还是一个少年,他甚至自己都还有些无法理解,怎么就莫名其妙从一个牧羊少年变成了万人敬仰的活佛。
如若,他没有走出桑巴寺、布达拉宫,就不会有那些邂逅,就和所有其他活佛一样,打坐,诵经,学法……生活重复枯燥,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活佛做准备,可能也安然处之,但一切都没有如果,在万千人海中,眸光相遇的一瞬间,便沉沦了。
这不知是他的劫,还是他的幸。
自此,有了期盼,寺院的生活也不再那么无趣,白天他仍是仓央嘉措,晚上他便是翩翩贵公子宕桑汪波。
然而,活佛终归是活佛,他除了是他自己,还是整个西藏的王,即便他还是一个孩子,那瘦削的身形,眉目间透出的忧伤,看着都让人心疼。
在布达拉宫里,他喝着最清醇的青稞酒,穿着最华贵的衣裳,接受万人跪拜,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再普通不过,和世间所有平凡男女一样,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他愿意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只为“一生一世一双人”!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例证了。
对政治权利没有野心的人,应该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对名利还是趋之若鹜的吧,名利就代表着金钱,而金钱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了,不是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很多人又矛盾地认为,谈到钱,关系就有些变了味,但我却认为一段好的关系,更应该谈钱。我们大概都觉得,钱是一个很俗气的东西,但别忘了,上学的时候,我们不分寒暑假的学,工作了,我们不分昼夜的工作,为的是什么,所以,与其说它俗气,我更喜欢称它敏感,之所以敏感,因为大家都很在乎,如果能够把一个大家都很在乎的东西,给放到明面上来说清楚,有什么不好呢,能够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商量或者拒绝,这总好过自己胡思乱想的好。
在这里,也分享一段有关金钱的话:
当你攒足了钱,这个世界就会对你很温柔,你也就不再会患得患失生怕被人辜负;即便有钱不一定幸福,但离开谁你都能从容开始。
钱虽然很俗,但这个世界都为钱让路,它会令你底气十足。
说的有些直白,但个中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想要归想要,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一定的道德准绳,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想要的,你拿的光明磊落,拥有的无愧于心。
也许也正是因为仓央嘉措的那份纯粹,爱了便爱了,爱的时候毫无保留,愿意为之失去所有。所以在他生前,招来那么多非议,然而死后,却仍让人念念不忘,正如拉萨街头传颂的那样: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倜傥,
她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
他得到了世人的谅解,但在“活佛”和“爱人”的双重角色里,他确是“既负如来又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