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一阵子有个微博热搜,一个女网友在网上抱怨,说一个女性朋友结婚时,她随礼两千;可轮到她结婚,这朋友只给了一千块钱。这让女网友超级不爽。她气不过,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状态,直接抱怨这件事,还设置了只有那个女朋友能看见。
这明摆着喊话的举动,朋友一下子明白了。跟她道歉,说是自己忘了当初礼金多少了,还要买个奢侈品作弥补。又说,当初为了参加她婚礼,领导的饭局都推了。
这又让女网友不好意思了。
其实这件事呢,我仅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这网友的举动显得冲动、小心眼了。网友采取的方式,大有“朋友不做”的架势,一定要出口恶气的感觉。
如果,这朋友是真的粗心忘记了礼金的数目,导致失礼,事后找补。如果还想继续做朋友,这样处理就比较尴尬,没有给自己留足台阶和退路。
如果,这朋友是真的存心给这么少,即使不做朋友,这样的处理方式也略显生硬。
02
我又一想,如果我遇见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呢?
像我这样的八零后,同学、朋友结婚生子随礼,是常有的事。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原则,老家都有一定的习俗风规。
就拿我家那边来说,山东鲁西南某县城,基本都是有来有往。
一般来说,我家儿子结婚,你给了多少,那等你家儿子结婚的时候,我只会给的比你多。不管交情深浅。
也有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接到交情不深的朋友或多少年不联系的同学,突然的问候,然后就发现他是要结婚了。
这种情况呢,那就视自己对这段关系的判断给了,可多可少。
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给说了,不给不太合适,所谓“做人留一线,事后好相见”。
03
如果我是那女网友呢?
就我的脾气,我可能会先忍忍,毕竟不是也给了一千吗,先观察观察后续的交往。
如果觉得值得交,就继续;如果觉得不是一路人,可能就慢慢疏远了,就权当吃亏一回。
话说回来,如果明知道人家给了多少,自己偏要给那么少,确实不太地道。
不过,结婚本来就是高兴的事儿,谁能来参加随心、礼金多少随心,不必太多强求与苛责,以平静与包容之心看待。
有来有往,是人情交往的基本规则。不止是礼金,同事、朋友、同学、合作伙伴之间,要礼尚往来,关系才能长久。
如果一段关系里,总是一个吃亏、付出,一个沾光、占便宜,时间久了,心里难免有意见。
说实在的,除了家中至亲,社会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你的价值和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来前提。
不让对方吃亏,是建立一段良好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