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恋爱中,做长远打算颇具风险。
我们大多数人早晚都要告别无忧无虑的单身生活,安定下来。
但我们怎么知道是否真的找到“适合你的人”了呢?
在这个问题上,黄金单身汉已经吃过太多苦头了。
人们同样也格外反感曾经拒绝自己的人,多年后因找不到更好的而回头。
最优停止理论,或许可以为“寻找适合你的人”提供最佳策略。
如果你一生注定要有10段恋爱,那么找到TA的最大概率发生在拒绝第4个恋人之后(代表39.87%的恋爱经历)。
如果你注定谈20段恋爱,则要拒绝前8个人(TA在38.42%处等你)。
如果你选择不遵循这个策略,而是随便找了一个人安定下来,那么你找到真爱的概率只有1/N;如果你一生注定与20个人谈恋爱,概率则只有5%。
但只要遵循这个策略,拒绝前37%的恋人,便能大幅度地改变命运。
但问题是,你的潜在伴侣不会事先排队等着你,你也不会知道一生可能有多少个恋爱对象。
最优停止理论的变体:
与其需要预知你的情侣人数,这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只需要你预估自己的恋爱时间窗口有多长。
即,这里的37%是与时间有关,而非人数。
假设你从15岁开始谈恋爱,希望在40岁前安定下来。在前37%的约会窗口中(刚过24岁生日),你要拒绝所有人。用这段时间熟悉行情并获得现实的对人生伴侣的期待。一旦过了这个拒绝阶段,你要选择下一个出现的比之前每一位恋人都好的那个人。
不过请注意,这个更新版本仍然存在漏洞:
a.如果我接下来遇不到比之前更好的人怎么办?如果一个比一个差怎么办?
根据规定,你需要在余生拒绝所有人,孤独终老,心中怀着对数学公式的深深憎恶。
b.同样,假如你之前特别不走运,前37%遇到的都是让你忍无可忍的人士。现在,接下来出现的那个人,TA依然糟糕,只比前面几位好一点点,如果遵循法则,你恐怕要喝这个人结婚,被困入差强人意的婚姻。
好消息是,这个数学法则一直假设你只对最佳可能性感兴趣。
然而当你放宽要求时,情况变会发生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找不到最佳的TA,往往希望能和一个还不错的伴侣在一起而不愿单身。
如果你找到的是潜在伴侣中最好的5%或15%,便会很开心,而不坚持孤注一掷,情况会更让人欣慰。
a.当你愿意把条件放宽,愿意接受潜在伴侣前5%的某个合适人选,你可以拒绝恋爱窗口前22%的阶段中出现的所有人,并接受接下来出现的比之前都好的选择时,你将获得最大成功率。
遵循这个策略,你有57%的机会能和前5%合适人选中的一人共度余生。
b.如果你的条件再宽松一些,愿意接受前15%的人选之一,那么你只需要拒绝19%的恋爱窗口期来试水。
在这个策略中,你的成功概率有78%,比传统的孤注一掷做法要安全的多。
这些点子依然不完美。生活伴侣不像房子或秘书,不是买得起就可以得到的。
然而这个微妙而简单的问题为真实场景提供了一些好的见解。
毕竟,这就是数学的目的---使真实场景抽象化,从而帮助你发现易被“情绪”等因素掩盖的潜在规律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