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当身边的人有疑惑或者困难时,自己主动把解决方案和观点说出来希望能帮助别人,对方的反馈一般是欣然采纳、礼貌性接受,或者冷漠无视。
为什么有的建议很容易被人采纳,有的建议不但不被人接受,反而还会导致别人的反感?说白了,问题在于态度和方法论。
态度
1、虚荣心。
孟子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可说这话的孟子老人家自己不就是老师吗?为什么孟子自相矛盾,自己为人师表却又指责当老师的人,名实不副。
这里孟子想指明“好”为人师,体现的是一种自我炫耀,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说到底,无非是满足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2、寻找认同感
满足自我需要这件事,是人的天性和欲望。比如有些人从每天吃芋头的偏远山区来到北京努力奋斗并成为一代文学网红,它的深层动力不管你信不信就一个字:穷。
其实潜意识的需要,只要不犯法不违反社会道德,没必要遮遮掩掩。
但是通过对外寻找认同感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这事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了,说难听点,人家又不给你钱,你何必通过别人的反馈来肯定自己?(难道别人给你反馈你才牛逼,不给你反馈你就是傻逼?)
下次再忍不住给别人提建议,先默数10下,并扔一个问题给自己:提这个建议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虚荣心和寻找认同感,对方又是你比较在乎的人,或者真正想帮助的人,再考虑如何提更有效的建议。
方法论
如果你提的建议很容易被无视,可能还有以下几层原因:
1、过于主观。
站在自己的立场帮别人分析问题。每个人认知背景不一样,看问题角度也不一样。
对方在为眼前遮挡光线的树荫烦恼,可是站在你这个角度看前方是一片阳光明媚的空旷草地,这时候你想帮他解决问题,就要先走到对方身边。
想要客观理性的了解一件事,要更多的了解这件事的背景,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2、不能给对方提供真正清晰的、准确的概念。
让自己认知储备足够多,足够清晰。自己脑子里的很多概念都很模糊,怎么能清晰的帮别人分析问题。简单点说,就是结合方法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创造更客观、更有价值的建议。
3、免费的建议。(在这个内容收费时代,免费的信息在心理上给人很廉价的感觉,因此容易被大脑皮层自动处理为无用信息。)
最近很多大V学者都在输出一个观念:不要提免费的建议。像是天上下冰雹,正好砸到我头上。脑子里蹦出来一段好笑的话,一期节目采访一名演员Sarah Millican:你为什么选择从事喜剧行业?回答:人们总是嘲笑我,所以我想:“去他妈的,干脆收他们点钱”。
既然免费的信息接受度低,那不如提升观点的专业和清晰度,然后开始收费提建议,哼哼,别以为这是玩笑,其实,此时此刻,在看我文章的你,正在消费的就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
综合以上,再给别人提意见前,先有一个元认知:做这件事的本质和初衷。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闲心,不妨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反正我爱瞎操心,干脆先把自己升级成一个牛人,借助内容付费时代的光,顺便赚你们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