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已是初春时候,虽然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但那渐次温软的风,那灯光潋滟的水,都在传递着春的信息。
灯火如昼的江南夜,美得惊心动魄,美得恍惚而热烈。喧嚣的人群,娇软的说话声,星星点点的灯火,锦绣如织的光影里,诉说的是国泰民安的繁华。
夜色温柔,在这场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里,却有一个寂寞的人,他就是辛弃疾。有人说,当年他在填这首词时,是在表达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却似乎看到了词人挣扎的彷徨和清醒的悲凉。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或淳熙二年(1175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国力日渐衰弱,而北边强敌压境。而朝中统治者大多都沉醉于江南的山水里,或在金人的铁蹄里失了胆色,或在暖风里沉醉,他们在享乐中粉饰太平。
辛弃疾曾是有勇有谋的战士,他一生所求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他想要北伐,想要重拾旧山河,却并不受君王赏识。世事苍茫,壮志难酬,满腔愤懑,却找不到出口。他路过一城繁华,心却渐次荒芜、苍白。
在这华丽的夜市里,他渴望找到一个明媚含笑的女子,站在灯火下,如同他寻觅她的心情,她亦在等着他的到来。
在这苍茫的世海里,他渴望能够找到赏识他的明主,如同他渴求他的心情,能够理解他的抱负,能够让他施展伟大抱负。
辛弃疾是最热血的男儿,他的词里似乎永远只燃烧着一股热情,带着豪情与悲壮。
年轻时,带着燕赵男儿的侠骨豪情,他曾有着气吞山河的豪迈,走过金戈铁马的岁月。
中年时期,由于他的主战观点和朝中大臣不和,最终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在他赋闲的日子里,他一边在闲淡的日子里寻找隐逸山林的乐趣,在翰墨诗词里,一展胸中快意;另一方面,他既放不下自己的理想,又忧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此时的朝廷,已是风雨飘摇,可江南的元夕,却是一如继往的热闹。火树银花照亮漆黑的夜,仿若一夜花开,香车宝马挤在大街上,游人如织,一幅盛世繁华的热闹景象。好像没有人知道,战火几乎快要燃到门口,踏破这片山河的安宁,吞噬这一切的富贵繁华。
清醒,或许是一个人最大的幸,亦是最大的不幸。一如当初屈原发出的慨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将这世界看得越是清楚,内心便越是荒凉,屈原如此,辛弃疾亦如此。
在这条荒芜的人生路上,辛弃疾渴望得遇红颜知己。他希望在阑珊的灯火下,在清冷的月光里,可以遇到那个女子。她可以知他冷暖,懂他悲欢;在他焦躁时,她可以为他抚一曲琴,盼她指尖风雨,置他肠中冰炭;在他落寞时,她可以为他煮一壶茶,脉脉春风花解语,慰他三千愁思;在清寂的夜里,在微风的午后,他们可以谈古说今,他挥毫泼墨,她红袖添香。
在这条荒芜的人生路上,辛弃疾渴望得遇明主。他希望满腔抱负得以施展,他希望能与良主一起拯救这摇摇欲坠的河山,他希望能与他一起建立不世的功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里普通的赶路人,大多数的我们人生都不需要经历这三重境界,只是平淡地走过似水流年,经历悲欢离合。不需渴望,不需寻觅,只需守着凡尘里的烟火幸福,尝浮世清欢,平凡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