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变废的几大特征: 沉溺于 “轻易获得高成就”的东西,比如打游戏和朋友圈点赞。
只接受“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比如不看书,就爱看新闻和八卦,或者刷微博网页。
习惯用“错位成就感”麻痹自己,这句比较难理解,打个比方“总有些高个子以为是自己打球技术好”,把自己擅长的和别人不擅长的比,甚至总爱和别人比,没有清晰自我认知,不关心自我成长。
以上的请对号入座。
白天在群里看到有个大叔,感叹自己这把年龄了,还没有找到自己愿意投身的工作,当时我心里就一个疑问“年轻时你在干嘛”。我的朋友圈偏年轻化,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不要再像这书大叔一样,趁自己还年轻,多摸索自己人生的方向。
那我们该怎么规避这样的窘境呢!首先把最开始的“废物法则”背熟,免得掉进坑也不知道,这些坑里人头攒动,掉进去了你会误以为是赶集。
除了背熟“废物法则”,我们还要有指导自己工作生活的法则——以终为始。有一次和同学去西安旅游,返回学校票订的有点晚,导致那一天漫无目的的在大街上瞎逛,那次给我特别深的感悟“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的就是目标”。小到一次旅游,大到自己的一生。如果你的人生没有目标,那真是太恐怖了,就像旅途没有目的地一样的瞎逛完自己的一生。
你要学会改写自己人生的剧本,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死了,躺在那里,然后亲朋好友过来追悼你,他们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一个姿态离开这个世界,当你能够想明白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能够撰写自己的使命和宣言,然后用自己的一生去遵守它。
与优秀人同行。不是有句这样的鸡汤吗?如果你的朋友都开法拉利,你开奔驰都觉得丢脸。虽然话糙但是理不糙,举个例子吧!当我读《穷查理宝典》的时候,对“多元化思维”这概念理解不透彻,于是去请教我的朋友,他用一整篇文章把多元化思维描述的清清楚楚,这难道对我的决策影响不大吗?还有我与朋友约好共同学习一个专栏,然后每天讨论各自的收获和启发,不知不觉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联机学习法。我就不一一举例子了,我很难相信,整天打游戏刷微博网页的朋友能给到我这些,所以要与优秀的人结伴同行。
我经常把一些好东西分享到朋友圈,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我希望好的内容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同时在筛选我的「朋友圈」,我想要好的东西可以得到共鸣,希望有人跟我产生互动,对这些好的内容进行相互学习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的认知,也可进一步选择和升级我手上的资源。其中不乏有这种人:“你的朋友圈怎么老是发些鸡汤呀!”我通常的回复都是“呵呵,好喝不”。通过朋友圈筛选,我把所有的好友备注都编了‘ABCD~’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过滤掉无效社交。
我今天不想用太多的鸡汤把你灌醒,就是把白天的感悟和自己的一些方法分享出来,人生真的需要规划,至于你信不信,全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