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评“最愿意倾诉的对象”,父母得票最少?

文/陵子

最近看一报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经对737名中学生进行《上海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最愿意倾诉的对象”时,“父母”得票最少。


水烟袋,作者拍摄


(1)

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教授说,孩子的“精神食粮”需求是最丰富的,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给予满足和关注,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期许,对孩子就犹如“心理虐待”。


他说:“交流、理解和爱,比物质的满足更宝贵。”

洁读初二的儿子每天和她只有三句话:“嗯、好的、知道了”。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做作业、玩电脑,吃晚饭要叫上好几遍。

有时候,儿子考试不好,洁的脾气大了就会说:“每天辛苦做吃的,为你操心费神,还不好好学习……”

有时,她试着利用吃饭的时间问几句学习情况,儿子却把碗一搁:“饭也不让我好好吃,烦不烦!”

但是,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能眉飞色舞说上半个多小时。

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能只是一本正经地说教。试着换一种方式。比如,能不能试着和孩子在网上聊天?能不能和孩子一起谈论“足球”,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家长要引导教育孩子,首先必须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单纯以教育者的面目出现,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父母是正确的,孩子也听不进。

但是,因为父母的权威感和距离感,孩子本来就不愿跟家长交流,倾诉自己的需要。而规矩、内敛的乖孩子尤其如此。


水烟袋,作者拍摄


(2)

浩浩,初一,男孩。

其中考试后,妈妈问成绩,他总是不说。

最后从老师那里知道,其中考试英语120分的试卷,他靠了78分。

浩浩的妈妈没有等浩浩回家,已经气得不行,等浩浩放学回家进门的一瞬间,抬手就是一记耳光,浩浩被打的不知所以。

紧接着,浩浩妈妈愤怒的声音在空中响起:“你是怎么回事?就是白吃饭的,英语怎么考的这么差?”

浩浩妈妈不分缘由地指责,让浩浩想解释都没有机会。

相信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考试的结果,特别是考的不理解,严格说不是父母理想的成绩,家长情绪一定都会很激动。

这种情况下,孩子还能和家长倾诉吗?

在孩子已经不想跟父母倾诉的情况下,如果家长还满意于他的乖,鼓励他的乖,期待他的乖,那就更不会知道他真正的心理想什么了。


水烟袋,作者拍摄


(3)

父母对孩子“闹”、“吵”、“成绩下降”等一律没有耐心

超市付账的时候,一个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妈妈显然不乐意,无论孩子怎么说,母亲都是冷处理,不予理睬

我看看那孩子,十多岁吧

孩子见周围人看他,明显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便小声和妈妈说什么,只见那妈妈一甩手,不再理会儿子。

瞬间,我有点觉得妈妈不懂事: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呢?也许孩子的要求不能满足,好好说话总是可以吧?

有父母说:孩子总喜欢顶撞父母、不服从管教,对父母的话阳奉阴违,为此多次动手打了孩子,可至今仍没什么效果,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应该明确两点:一是孩子为什么不服从家长管教;二是怎样管教孩子才有效。


孩子不服管必有其原因

家长应好好听听孩子的心声,知道孩子的想法,弄清“不服管”原因,特别应摸透孩子的心理,然后才能正确施教。

比如孩子放学后想玩一会儿再写作业,家长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孩子在学校一天很辛苦,如果自己在学校学一天,也是很累的。回到家先放松一下再写作业,那样不是会学得更好吗?

若孩子的想法对,家长就应该支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而不是动辄以“不听话”去责备孩子。

当然,孩子自制能力差,常常管不住自己,光玩不学,那当然不行。家长该管就管,决不能迁就。


教育方法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要十分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强行规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多听孩子倾诉。

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沟通,通过婉转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是非对错,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决定。

反过来,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听话,剥夺了孩子发展个性的权利,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愿父母能放下“居高临下”的做派,做一个孩子心中最愿意倾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