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基源植物:罂粟科(荷包牡丹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拉丁学名: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ex Z. Y. Su et C. Y. Wu
植物特征: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
块茎球形。地上茎短,纤细,稍带肉质,在基部之上生1鳞片。基生叶和茎生叶同形,有柄;茎生叶为互生,2回3出复叶,第2回往往分裂不完全而呈深裂状,小叶片长椭圆形、长卵圆形或线形,长约2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或对叶生;苞片阔披针形;花红紫色,横着于纤细的小花梗上,小花梗长约6毫米;花萼早落;花瓣4,外轮2片稍大,边缘粉红色,中央青紫色,上部1片,尾部延伸成长距,距长约占全长的一半,内轮2片比外轮2片狭小,上端青紫色,愈合,下部粉红色;雄蕊6,花丝连合成两束,每束具3花药;子房扁柱形,花柱细短,柱头2,似小蝴蝶状。
果为蒴果。花期4月,果期5~6月。
药材特征:
干燥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或褐黄色,顶端中间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或有疙瘩状凸起。
质坚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有蜡样光泽。无臭,味苦。以个大、饱满、质坚、色黄、内色黄亮者为佳。
个小、色灰黄、中心有白色者质次。
化学成分:从延胡索的块茎中共提出生物碱10余种,其中经鉴定的有紫堇碱、dl-四氢掌叶防己碱、原阿片碱、L-四氢黄连碱、dl-四氢黄连碱、L-四氢非洲防己碱、紫堇鳞茎碱、β-高白屈菜碱、黄连碱、去氢紫堇碱,还有紫堇达明碱、去氢紫堇达明碱。
炮制:
延胡索: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硒晾,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打碎。
醋延胡索:取净延胡索,用醋拌匀。浸润,至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或取净延胡索,加醋置锅内共煮,至醋吸净,烘干,取出,放凉。
中药药性: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孕妇忌服。
延胡索的故事:
相传,唐末年间,在浙江东阳有座青山叫作西门岩。有一天,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时,不慎失足翻落下山,昏迷不醒。儿孙们闻讯赶到,只见他鼻青眼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当老人苏醒过来,自觉全身疼痛,动弹不得。他让后辈挖出身旁野草的球茎,嚼食,并煎水服。过了几天,疼痛即止,红肿亦消,行走也自如了。儿孙们见此药的功效如此神速,便问老人叫什么药。答曰:“延胡索”。从此,延胡索就在这一带应用开来,并逐渐传至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