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先生的心灵三重奏:心理学、哲学与文学的跨界融合》
在思想的边界处,学科之间的高墙轰然倒塌,唯有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熠熠生辉。
丁俊贵作为当代中国跨学科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其思想体系犹如一座精妙的桥梁,连接了心理学、哲学与文学三大领域。他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让我们看到这些学科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时的共鸣与互补。
一、哲学根基:生命认知的永恒追问
丁俊贵的思考始终扎根于深厚的哲学传统,尤其是中国古老的天道思想。他认为,“天道,是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犹天理,天意;指自然界变化规律;显示征兆的天象;气候,天气;时光,时候;局势,形势等。”
在这种宇宙观照下,他展开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哲学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为丁俊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注意到,东西方文明提供了迥异的认知范式:“道家'方生方死'的齐物论强调生死如昼夜交替,古埃及《亡灵书》构建出精细的死后世界图景,藏传佛教的'中阴'理论则描绘了49天的意识过渡期。”这些多元的哲学观念,为他理解人类生死焦虑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丁俊贵关注生死认知模型的建立。他发现,“5-7岁儿童开始形成'死亡不可逆性'概念,青少年时期发展出存在主义思考,25岁前后进入认知整合期。”
这种对生命认知发展规律的把握,体现了他在哲学思考中对人类发展阶段的敏锐观察。
在对现实生活的哲学审视中,丁俊贵提出了富有智慧的见解:“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吃亏,往往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这是傻。复杂的人吃亏,往往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这是蠢。二者都出了错,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这种对人性深刻而宽容的理解,正是他哲学思考的特色。
二、心理学视野:心灵奥秘的科学探索
作为一位心理学研究者,丁俊贵在神经美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当代神经美学研究》中提出了“审美主体-审美间体-审美客体”这个三位一体的审美认识论新原理。这一原理揭示了审美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和交互性。
在心理治疗领域,丁俊贵注意到文学创作的心理疗愈作用。他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屈原如何通过〈离骚〉的神游情节,实现自我心理的治疗。
“屈原运用大量古代神话元素,创造了〈离骚〉的神话世界,并藉由神界之旅来完成其离开楚国,寻觅贤君的愿望;而在神游的过程中,屈原也重新体验了远古的神话情境,在这种原始经验之中,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鸿沟、濒临分裂的人格,都在此得到了重新整合的机会。”
这种对文学创作心理疗愈功能的理解,体现了丁俊贵在心理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在心理治疗实践方面,丁俊贵重视“生命叙事疗法”的作用。他发现,通过重构个人生命故事,可以帮助来访者发现潜藏的成长主线。
他提到:“加州大学开发的'生命之书'干预方案要求参与者用三个章节重新编排人生经历,85%的受试者在完成练习后报告死亡焦虑显著降低。”这种叙事疗法,正是文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典范。
丁俊贵还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进行了心理学剖析:“爱情是两个整体的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在这个情感关系中,两人的人生观是否相洽,相洽到什么程度,一定会发生重要的作用。
所谓高质量的爱情,一个必要条件是相洽的程度高。但是,爱情又不只是人生观相洽的事情,相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种既严谨又全面的分析,展现了他将日常情感经验提升到心理学研究高度的能力。
三、文学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呈现
丁俊贵的思想体系中,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表达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注意到文学创作与心理过程的密切关系,尤其是神话创造对心理的治疗功效。
文学之所以能够发挥治疗作用,是因为它能够触及人类深层的无意识。丁俊贵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道:“屈原由于受到强大的'殉道者'原型力量的主宰,人格发展无法达到最圆融的'魔法师'阶段,最终还是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原型分析,展示了文学与心理治疗的深度关联。
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丁俊贵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了“审美间体”和“客体性自我”的概念,这些概念试图解释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更深理解。
丁俊贵对文学价值的认识,也体现在他对人生智慧的阐述中:“话,不能说的太满。满了,难以圆通;调,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难以合声;事,不能做得太绝。绝了,难以进退。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难以自拔;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难以明智;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
这种充满文学韵味的表达,本身就是哲学智慧的文学呈现。
四、三重维度的有机融合
丁俊贵学术思想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实现了心理学、哲学与文学三大维度的有机融合。在他看来,这些学科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心灵不同侧面的探索,它们本应相互滋养、彼此丰富。
在论述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时,丁俊贵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学科整合的核心问题。他指出:“逻辑学和心理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学科,它们都涉及到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逻辑学是对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能力进行研究,而心理学则是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整体过程进行研究。” 这种对学科间关联性的敏锐把握,为他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丁俊贵在神经美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更是体现了他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他“创构了审美价值生成与转化的'双向移情-二阶具身'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吸收了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还融合了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以及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经验。
对于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探讨,同样展示了丁俊贵的跨学科视野。他从哲学角度定义:“幸福,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
同时,他又从心理学角度将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而他对幸福感的文学描述,如“真正当你有了孩子,你看着他那么爱你,依赖你,你就算不清楚这笔帐了”,则让这一概念更加生动鲜活。
在丁俊贵看来,心灵的成长正是这三重维度融合的最终目的。他指出:“成长,意味着眼锐、耳灵、心透。慧眼,让你看得见龌龊,也欣赏得美景。耳灵,让你听得进忠言,也避得开恶语。心透,让你与情感、欲望、社会、世界、甚至生命和解。”这种成长,既是心理的成熟,也是哲学的觉悟,更是文学的体验。
五、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丁俊贵的学术探索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心灵的理解,也为跨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研究实践,展示了一种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路径。
在论述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时,丁俊贵注意到:“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彻底分离,形成了一个逻辑学和心理学都不管的中间地带:自然思维的结构。”
而他正是抓住了这些被传统学科忽视的“中间地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工作表明,真正重要的问题往往存在于学科的边界,而非中心。
丁俊贵还提出了“多层级中介方法论”和“‘上行+四维平行+下行’的结构-功能辨析方法”,这些方法试图克服以往研究中“事实论据碎片化、功能辨识单向性、结构定位孤立化、机理解释机械化、实验数据平均化等系列弊端”。这种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丁俊贵看来,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现实复杂性的必然选择。他指出:“心理学需要逻辑学的工具,以精确表达思维的结构。逻辑学需要心理学的事实,以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这种学科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人类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显得尤为突出。
丁俊贵的学术实践表明,心理学、哲学与文学的融合,不仅仅是为了学术创新,更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灵的奥秘。在这种综合视野下,我们既能看到人性的普遍规律,又能欣赏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既能运用科学的严谨方法,又能保留哲学的深刻洞见和文学的丰富表达。
通过丁俊贵的思想体系,我们看到了心理学、哲学与文学这三重维度的有机融合,如何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灵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角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边界,也为我们探索心灵奥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丁俊贵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思考人类心灵问题的重要资源。
扎西多吉于西藏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