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要搬出我学心理学的事情了,其实本来也没几个人知道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甚至没人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但是就是知道的这一小部分人,他们很信任我,也希望我能在这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所以我最近一直因为这一点而“被需要”,其实我到底有没有用心理学的知识,我认为是有的,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以练习,但是我深知,拿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别人的专业比,确实是有些自不量力,但是我敢说我要比很多本科读心理学专业的人了解得更多一些,此外,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如果你的痛点能够迎刃而解,那你还会在乎你用的是哪个学派,谁的观点吗?
我很感谢那些找我分析问题的人,谢谢他们对我的信任。不过,我今天想重点说一下的是97年学弟带给我的一些思考,更多偏向于感性的思考。昨天晚上学弟一直说有事找我,但是又支支吾吾说不清楚,针对我之前对他的一点了解,其实我心里大概也猜到了他想说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给他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后来他所说的,也确实验证了我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普世价值观去看待一些问题,但是却会疏忽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好形成了个体的多样性。心理学上确实有讲,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过去,便可以推测他的未来,但是这是建立在十分缜密的逻辑之上的,这种逻辑不同于修辞学上的逻辑,并不是以结论为导向的,而是以过去为支点,撬动整个过去,将其作为事实,然后推出“未来”这个结论。相对于警察在破案过程中的推论,这种推论更难一些,因为犯事的人,他们已经为自己做出结论,所以要证明的只是这个结论,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对于未发生的事情,即便是推测出结论,也可能会因为外界的环境和一些其他因素而发生微观变化。所以不要擅自去揣测他人行为的意义,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他人的世界,更不要用自己的小聪明来随便定义他人。
学弟遇到的问题,估计是毕业一族都会面临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大学校园已经屡见不鲜,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什么十分特殊的事情,加上墨菲定律的作梗,就会更加不尽人意。每个人在恋爱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感情很特殊,觉得自己的他/她独一无二。但是最终是不是这样,经历过才会更清楚。所谓遇见的时间并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这取决于很多情况,暂且定为缘分。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缘分这种说法,但我想说的是:成熟也是一个过程,忽略了相互见证彼此的这个过程,而直接去享受对方已有的成果,这样的感情未免太过粗糙。但是,我们都知道确实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并且也不在少数,所以这个时候,你做出的选择,就是价值观方面的选择。你可以接受这样的等价交换,那么顺其自然在一起,你如果不能,那千万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因为试错的成本太高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势必要经历很多的事情,正是这些经历丰富了我们。刚毕业时候的找工作,找到工作之后的求安定,这可能是每个人,在那个阶段的人生当中最煎熬的时候了。假如说这些摸黑的日子里,我们都是一个人在走,那么,当我们摸黑完那个阶段,一步步走出了漫漫长夜,没有彼此的陪伴和鼓励,没有见证彼此的成熟和成长。在最迷茫的日子里,没有相互鼓励和扶持,而等到我们都已经成熟,已经构建好自己的心理,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时,才去谈感情,去规划你和某个人之间的未来,才发现人有时候,就连自己的初心都很难控制,你梦想中的她他它,早已经成了别人的她他它。
我还记得几年前的热剧《大唐荣耀》,我很喜欢那部剧,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独孤靖瑶嫁入楚王府以后,难忍沈珍珠和李俶的情谊,她质问沈珍珠道:“你求陛下将我纳入王府,恐怕是为了让我见证你与殿下的恩爱吧?”而沈珍珠的回答是:“我与殿下是少时夫妻,可能会更加亲昵。”但年少的单纯时光能有几许?错过就是错过。冬珠夫妇关系甜蜜,因为他们在年少之时,相互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所以这份感情更显深刻。但即便是这样的感情,到后来都让彼此心事重重,所以如果年少单纯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人摸索过来的,那当我们都各自成年,各自摸索好了生活的轨迹,为何还要再给自己的生活中强行加入一个人,重新开始适应他/她的点滴?难道说是为了迎合传统的约束?这样的理由也未免太过荒唐。
我又想起小于姐姐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相遇并非偶然,要么是欠债,要么就是讨债,要么是还债,要么是报恩。对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我觉得只要拥有过就可以了,何必追求非要在一起,如若没有非要在一起的决心,就不要轻易做出这种举动。生活就是一场选择的艺术,经验则是选择的另一个名字,而在经验中的对比和顾虑却让我们失去了艺术中最好最真实的东西,那就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时候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迷失了精神上的需求,所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