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给生活松绑,与自己和解,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8期“舍”专题活动。】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里写:“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第一次在旧书摊翻到这句话时,我正蹲在堆满快递盒的楼道里拆包裹——那些被“限时折扣”绑架的马克杯、被“闺蜜同款”怂恿买下的连衣裙、被“将来总会用”安慰收纳的旧课本,早把出租屋塞得像个仓库。

后来才慢慢懂得,断舍离从不是扔东西那么简单,它是给生活做减法的哲学,是在无用的人、事、物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1、与人疏:在“圈子”里守住“自己”

堂姐曾为“朋友少了”失眠半年。她的微信好友有两千人,却在生病时找不到人送药;她总在朋友圈点赞评论,却没收到过一条真心的问候;她为了“维持关系”参加同学会,却在饭桌上插不上话。

她说:“我怕失去圈子,就像怕掉进孤岛。”可孤岛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在喧嚣里假装热闹。

无用的关系,最是“耗心”。有人把“认识谁”当资本,名片夹里塞着各行各业的人,却在需要时发现没人愿意伸手;有人把“朋友多”当骄傲,每天忙着应付不同的聚会,却连个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有人把“不拒绝”当善良,明明不想帮忙却硬着头皮答应,最后累了自己还落不到好。

作家苏芩说:“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里。”

那些只在需要时才想起你的人,不必刻意讨好;那些总消耗你情绪的人,不必勉强维持;那些价值观相悖的人,更不必硬凑在一起。

适时“疏人”,是给心灵“留白”的清醒。去年我删了一百多个“一年没聊过”的好友,退出了十个“从不说话”的群,反而觉得轻松了——不用再费心记住谁的生日,不用再假装对别人的琐事感兴趣,不用再怕“不回复消息”的尴尬。

真正的朋友,从不是靠“点赞”维持的,就像老话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水虽淡,却能解渴;醴虽甜,多了会醉。圈子干净了,心才能安宁。

2、与事离:在“忙碌”里认出“重要”

同事小赵的日程表永远写得密密麻麻:周一加班改方案,周二陪客户吃饭,周三去健身房打卡,周四参加行业讲座,周五还要赶朋友的生日会。

有次她在茶水间哭了,说自己连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却想不起上周到底做了什么。

这多像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手机里存着二十个APP的待办提醒,微信置顶了十几个工作群,连周末都要被“不能缺席的聚会”填满,却在深夜问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

无用的事,往往披着“有用”的外衣。有人把“人脉管理”当任务,参加根本不感兴趣的酒局,交换一堆永远不会打的电话;有人把“打卡式努力”当勋章,报了十节线上课却从没点开过,买了瑜伽垫只用来堆衣服;有人把“别人的期待”当责任,明明不擅长社交却硬要扮演“活跃分子”,明明喜欢安静却怕被说“不合群”。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我们总在为别人的人生课题而烦恼。”那些消耗精力的事,不过是怕被贴上“不合群”“不上进”的标签,却在勉强里,弄丢了自己的节奏。

学会“离事”,是给时间“排序”的智慧。我曾在台历上做过一个实验:给每天的事标上“必须做”“可以做”“不必做”。

结果发现,“必须做”的不过是工作任务和给家人的电话,“可以做”的是偶尔的聚会,“不必做”的竟是那些“怕别人失望”的应酬。

后来我开始果断推掉无效社交,拒绝“勉强自己”的请求,反而有了时间读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实生活就像个漏斗,只有倒掉那些无关的沙子,才能接住真正想要的珍珠。

3、与物断:在“拥有”里找到“需要”

母亲在世时她的一个红色樟木箱总锁着她的秘密。去年整理老屋时撬开锈锁,里面躺着五十年前的的确良衬衫、泛黄的毛线团,甚至还有用手帕包着的旧纽扣。

记得母亲曾摸着这些东西说:“留着好,留到以后再穿。”可到最后她也没有再碰过。

这让我想起衣柜深处那几件吊牌未拆的大衣或者旗袍——三年前为一场没去成的面试买的,总觉得“万一有正式场合呢”,或者太好看了等我减肥瘦一点再穿。却在每个换季或者整理衣柜时,只隔着衣架摸一摸看一看。

我们总在“囤积”里找安全感。电商平台的“满减攻略”把购物车变成战场,直播间的“最后三件”让手指不受控制地点下付款,搬家时才发现,80%的物品都在“偶尔用”和“再也不用”之间徘徊。

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住了两年,只有一张床、一张木桌和三把椅子,他却说:“我们的生命被细节消耗殆尽。”

那些占满空间的旧物,其实是没被正视的执念:舍不得扔的旧手机,藏着怕遗忘的回忆;堆在角落的旧玩具,是对“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的逃避;连过期的化妆品都要留着,不过是怕承认“当时冲动了”。

真正的断物,是给物品“归位”的过程。上个月把衣柜里“一年没穿”的衣服打包捐出去时,突然发现最常穿的还是那两件棉T恤;把书架上“买来没读”的书送给图书馆或者朋友后,反而能静下心读透剩下的几本。

就像整理师近藤典子说的:“让物品只出现在它该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当马克杯从五个减到两个,早餐时反而少了“选哪个”的犹豫;当收纳箱从十个缩成三个,扫地时再不用绕着箱子走——我们不是在丢弃物品,是在给生活腾挪呼吸的缝隙。

整理旧物时,扔掉了那只没拆吊牌的大衣,衣柜突然亮堂了;推掉应酬时,坐在台灯下读诗,时间突然变慢了;删完好友时,和闺蜜视频聊天,笑声突然真切了。

原来断舍离不是失去,而是筛选——筛选出真正需要的物,真正重要的事,真正值得的人。

这让我想起山下英子说的:“断舍离不是减法,是加法。”减去无用的累赘,才能加上生活的诗意;减去勉强的关系,才能加上内心的安宁。

给生活松绑的那一刻,我们其实都在与自己和解——终于敢承认“我不需要那么多”,终于明白“我值得被认真对待”,终于懂得,最好的生活,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心里装着多少喜欢的人和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