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中有一个让人操碎了心的“熊孩子”,大人们常说的话便是不要站得那么高,不要玩儿水,不要乱丢玩具,不要到处乱跑,每当这个时候,你一定在想,两三岁小孩的这股淘气劲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做着很多你不准他做的事情?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小大人,简直和小时候的样子判若两人,想必那时的你,也会笑着怀念那段孩子捣蛋的快乐时光。
在过去的日语里有“哭闹虫”和“生气虫”这样的话,说小孩子之所以会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有虫子在作祟,只要把虫子取出来,小孩就变乖了。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温柔的话。如果家长可以这么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去责备孩子,这种充满宽容和智慧的教育方式,会让你得到一份美好的亲子关系。
日本插画家滨野祐佳和日本作者天野庆共同创作的这本绘本《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让“哭闹虫”和“生气虫”落到爸爸妈妈的身体上,大人和孩子的角色在一夜之间大反转,上演了一个让人爆笑又饱含着眼泪的幽默故事。其实,角色的反转,是让我们用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想想现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和正确,想想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真的理解彼此,懂得彼此!
当孩子看到封面上的妈妈呲牙咧嘴,表情像怪物一样时,是不是有一些害怕呢,没关系,可以让孩子看看封底,有一张嘴角上扬,洋溢着爱的笑脸,这时可以告诉小朋友,小怪物不见了,小怪物逃跑了!妈妈回来了!
我们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当翻到这页时,第一时间吸引到孩子的,一定是窗口那两只蓝色和红色的小怪物!
原来这两只小怪物是“哭闹虫”和“生气虫”,它们在月圆之夜,悄悄地爬进了屋里。
第二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妈妈变得非常淘气,做起一连串平时都不允许儿子做的事情——
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穿着奇怪的衣服出门
走危险的地方,抢别人的气球,
面对妈妈的各种古怪行为,孩子惊讶的同时,却一直陪伴在妈妈的身边,还去安慰被妈妈抢了气球的小兔子。到了公园之后,妈妈开始到处乱跑,孩子又担心又着急,怕妈妈不小心走丢了。天黑了,孩子还要哄着妈妈不要睡着,快点回家,还答应妈妈“明天我们再来玩个够”。
刚才还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但是遇到好玩儿的事情,孩子还是一秒钟变回了妈妈的快乐玩伴,他没想到,妈妈原来也喜欢这样的游戏和食物。瞬间有一种,妈妈懂我的幸福感!
但是回到家后,孩子发现爸爸也不对头了,爸爸妈妈把果汁往地上倒,用奶油乱写乱画,还大声唱歌,面对一点儿都不听话的爸爸妈妈,孩子终于爆发了,他大喊一声“不要做不准做的事情,不要!!!”,突然地,爸爸和妈妈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一切正常后,孩子和爸爸妈妈并没有指责对方,他们一起幸福的睡觉了。
故事的结尾道出了孩子的心声:虽然这一天够乱的,但是太好玩儿了,即使妈妈不听话,我也喜欢。可以看出,妈妈不听话的行为虽然让孩子担心和生气,但是孩子更享受妈妈陪伴着一起玩儿的开心。
换位思考,以更宽容的方式理解彼此
有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年轻爸妈正在训斥孩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却说,你们小时候还不如他呢!哈哈,当然,我不是提倡老人家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是能够说明一个事实,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般的年龄走过,都曾经调皮过,都曾经被父母大声斥责过,只是长大后,却忘记了如何做孩子,忘记了小时候被父母斥责时心中的感受。
《不要不要,妈妈不要》中的交换角色,不仅仅是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也需要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孩子还太小,需要大人适当的引导。比如看到妈妈在公园里走丢,孩子非常担心时的画面,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当你公共场所到处乱跑时,妈妈也是一样的担心”。
所以,父母和孩子可以尝试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色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加包容孩子的言行,孩子也能够更加体谅家长的关爱!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爱和陪伴可以成就一个天才
“不要,不要”这样的命令式的词,对孩子来说,总是有些残忍的。因为有时候孩子的贪玩和淘气,可能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管你怎么生气,怎么对他发脾气,都挡不住孩子爱玩儿和探究未知的天性。所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尽量不要干涉太多,可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此刻你只需要陪伴和引导。
给大家讲个故事,希望妈妈们能从中受到启发!
有人采访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原因到底是什么。他说我要感谢我的母亲,然后讲了发生在童年时的一件小事。在他五岁的时候,一次去冰箱里拿牛奶,不小心牛奶瓶掉在了地上,将牛奶洒了一地。本以为母亲会打他一顿,没想到母亲说:“牛奶已经洒了,不能喝了,去把你的纸船拿来,我们划船。”在“没用”的牛奶上玩了20分钟之后,母亲又拿了一个一样的瓶子灌满水教他拿瓶子的方法。他说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后来在科学研究中,每当实验失败,他都会回想起那瓶牛奶,思考这次失败之外还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多的科学发现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学会放手,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彼此
这个绘本带给我的另一个思考是,有时家长希望通过帮助孩子选择一些要或不要,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可是家长的这些选择就真的对吗?家长的这些良苦用心真的能实现吗?想起卡里·纪伯伦的一首诗,和家长们共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好绘本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好故事胜过千万个大道理,《不要不要,妈妈不要》是一个让大人和孩子更懂彼此的好故事,教会我们以更宽容的方式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