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既称之艺,必求其精;业,既谓之业,必求其大。艺、业二者,可谓是传统手工发展中不可或缺之物。以业养艺,以艺持业,是这两天社会实践走访中,我所得出的结论。
张小泉剪刀闻名中国。实际走访张小泉生产车间,我发现其实张小泉的生产制作以大工业流水线为主,其生产车间性质与一般的工业生产车间并无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张小泉的生产车间有使用互联网管理方式,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人可以高效地实现任务确认和管理性沟通。张小泉车间中也配备了先进高效的机器生产设备,其中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磨刀机器人。因而张小泉车间生产出的产品,不仅质量过硬,数量也相当可观。走访时看到初步工序的机器旁制刀后剩下的废余铁料,就有一米多高,占地两平方米左右。其大工业生产的“工业品”保质保量,为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相当可观的盈利。据工作人员介绍,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也即将上市。在传统手工商业化、工业化的道路上,张小泉是很成功的。
与张小泉相比,王星记扇业更给人一种艺术家的感觉。王星记扇业的制作流程并不像张小泉一样采用大工业生产,相反,王星记扇业中基本以工人手工劳作为主。手工劳作就决定了王星记扇业制扇相对较为精致。王星记的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工人的劳作更像是从事艺术创作,而更小部分的“大师工作室”,则完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工作室”中,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他们就在一线进行创作,与一般的工人同时工作,很显示出一种匠人精神。王星记扇业的扇子产量虽然不是一个惊人的体量,但是的确是件件手工,每一件都可以被称作艺术品、工艺品。
由此可见,张小泉与王星记二者,一个以工业品为主,一个以工艺品为主,是传统手工中“艺”“业”之辨的典型代表。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这两个品牌仅有“艺”或者仅有“业”。张小泉对于自身工艺的传承也相当重视,有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收学徒,并且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有补贴;王星记业也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其低中端扇业,不仅价格不低,量也不小,在今天参观时也堆积如小山。
决定张小泉和王星记二者发展路径不同的主要因素,还是其自身手工业的特点。刀具实用适于量产,而扇子需求量少收藏价值高。因而,传统手工业应当在把握“艺”“业”之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手工业特点,走出自己独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