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劝我做另外一件事情,说是我做幼教这件事情啊,路挺窄的,我想他可能没听见我说我之所以考研考虑的不是眼下的快速回报,而是10年20年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因为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很了不起,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未来将会是最最最着重发展的地方,就像我前面跟我同事说的,一件事情发展到顶峰之后,速度会放缓,回去思考更多底层基础性的东西。
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思考,只能让有同样思考的人理解。不然都会觉得我是个傻子。
可不就是嘛,你考个研还是当老师,然后经济收入又不能得到大幅上涨,影响的人也没多少,你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好像挺呵呵的。
是,确实是不能给我自己短期带来收入,可是做一件事情如果只从收入一个层面来考虑它的价值,是不是就显得价值观过于单一了?
我们说这是个崇尚多元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多方多元发展的,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就可以是不一样的,我可以为了就吃一根冰棍从中国的最南方跑到最北方,我也可以为了挣钱从新疆跑到海南去工作。
但是你不能因为你的目标是从新疆跑到海南挣钱,就说从最南方跑到最北方吃冰棍这件事是错的,因为我们之间的认知有偏差,有不同,如果你用自己的标准放在别人的身上,这就成了价值取向的评判了。
因为我们是彼此不同的个体,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标准就套在别人的身上,他喜欢的是苹果,你喜欢的是西瓜,但是你不能说人家喜欢苹果是错的是不对的是没有营养的。
再说说“利他”这两个字,真正的利他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考虑,或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他需要你帮助的合理且恰当的事情。而不是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觉得对别人也好,如果对方也这样做了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就让对方一定去做。这不是“利他”这是披着“利他”的外衣进行自我成长的过度向外渲染。
接着说说讲故事这件事,我们生活、工作、交际的时候如果能加到好处的给人用一两个故事来进行表达表述,不仅让对方更容易倾听,很显然也让氛围恰当的会轻松很多。再恰当点,就会让别人更加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传递的认知,这是个加分项,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表现的不是足够的恰当,就会给人一种泛泛而谈、只是炫耀等等的感官。
这是很多次参加培训得出来的一个感悟,上面的人讲着讲着无一不成了说自己的成功史或者团队的成功史,完全不顾说的故事与今天说的主题相关与否。并且,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时候会有些顾此失彼的头重脚轻感。
最后说说逻辑吧,最近改几十遍演讲稿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你的逻辑和目标如果不是清晰明了的,就会给人一种发笑的感觉,例如我稿子里说的救助孩子,如果我不曾亲身经历,可能会写出失声大哭或者大声喊叫的句子,可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孩子正在午睡,再怎么惊慌失措第一句开口求救的声音都是压抑低沉的,不会不管不顾的大声嚷嚷,这就是现实逻辑。
这让我想到看到的很多画家画的画,说到细节上,很多外行就会吐槽上面的“常识”性“错误”殊不知真正的“常态”正是这些艺术家亲身观察经历得来。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对常识的不够深入追究,而犯常识性的认知错误,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就像人们平常认为一定不会错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实际上原来的意思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偏偏我们时常的会犯一些逻辑上的谬误,却不自知。逻辑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啥都是好的,等我稍有逻辑之后,反而会发现别人与我沟通的时候逻辑是否能打动我,他的观念里那些是欠缺的。说白了就是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或者被人蛊惑了。
果真的是,逻辑不好啥也做不好,这好了些,都能自我保护了。
题目叫心怀世界拥有整个世界,其实说的是你有逻辑才能让别人懂你的逻辑。才能有更多的逻辑有效碰撞。
但前提是我们各自不干涉和评判对方的世界,毕竟你有你的坚持我也有我的,这正是我们说的“和而不同”嘛。这个世界因诸多的“不同”而美好。
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真的不只是钱多这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