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言浅品三国》
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的秦汉两朝也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时期。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以刘备为首的蜀汉、以孙权为首的东吴,这三个国家历史上简称为“三国”,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先生在他48岁的时候,历经了10年时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先生的父亲曾是蜀汉刘备手下将领马谡的参军,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下命军法处置痛斩首级。陈寿先生的父亲因失街亭被连坐,被剃了光头。老师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劝说蜀主刘禅降魏,为结束三国鼎立做出重要贡献的那个大名鼎鼎的大学问家谯周。
刘禅就是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刘备死后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传说中大将赵子龙
的经典典故,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两次相救,诸葛亮也扶不起的那个阿斗。乐不思蜀就是他在归降后说的。赵子龙就是赵云,云是名,子龙是字。以后不要在问别人他们是不是一个人了。
《三国志》由于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广大的赞许。与陈寿先生同期的夏侯湛当时写作了《魏书》,但当他阅读《三国志》后,他就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就毁弃了自己的那部著作。
《三国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当世引起了轰动。连晋武帝司马炎那个从小不爱看书的傻儿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看过《三国志》后都马上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普及。
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在那个年代亲身耳闻目见的,大部分有史料根据。比较真切。
坊间流传,陈寿死后,竟然把三国志原本带进了棺材。晋朝因为世面上士大夫们传抄的《三国志》有不同之处,为了统一版本,晋惠帝就下令把陈寿的坟冢挖了,令人依照陈寿秘本而修著了我们今天可见的《三国志》。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先生,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武帝刘裕第三子,也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命他为之作补注,因而裴松之先生著了《三国志注》。
到了唐朝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说书,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普及。
《三国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说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人们对《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故事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取舍演义。
《三国志》中记载的多是历史事实,关于人物形象的描述不多,这就给了后人很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后来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先生,便是根据说书人的记载完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一代枭雄曹操曾经作诗描绘这个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三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三国同时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谓名言,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
但实际情况周瑜并不是这样的人。
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的英雄人物,字公谨,东吴大将,公元二零八年,率领孙刘联军,与曹操战于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他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
孙策,三国时吴国的奠基者,孙权之兄,字伯符。
就在这一年,周瑜和他同龄的孙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绝色姐妹花大乔和小乔。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周瑜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当时吴中人呼之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小伙子,但这个时候呼“郎”,有赞誉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把孙策呼为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孙帅哥,周帅哥。
诗人苏东坡对周瑜更是是想当的敬佩与欣赏,曾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羽扇指得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服饰原本是平民的服饰。汉代,还有汉以前的周代,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帽子的。戴冠,所谓峨冠博带,乃汉官威仪。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服,就是汉代官员的官服。
但到了东汉末年,贵族和官员开始流行平民化,喜欢穿平民的服饰,如果一个军事将领,头上戴着青色的头巾,手上拿着鹅毛做的扇子,那便是儒将风采了。
当然,文学家的话,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所谓“谈笑间,强虏烟飞灰灭”,那么小女认为作者确实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哪有那么潇洒。但作者这样说,无非也就是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
周瑜那么年轻就事业爱情两得意,可谓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小心眼去嫉妒别人呢,我看,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器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所以说把周瑜说成是气量狭窄的人是冤枉的。
蒋干是周瑜少时的同窗好友,字子翼。曹操的人。《三国演义》》中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形象。曹操爱才,曾在赤壁之战前让蒋干曾充当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归顺。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完胜!在指挥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都非常欣赏周瑜,但因利益所致,毕竟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敌人。因此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经常跑到孙权那去说周瑜的坏话,好在孙权没听他的。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接着又趁势夺取荆州的一代枭雄曹操竟败于黄口孺子周郎之手。
袁绍,字本初。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河北那一带的头头。也是号召讨伐的董卓的号召人,和弟弟袁术不和的那个哥哥。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就是今河南中牟东北。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三国故事千古传唱。《三国演义》更是鲜活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有如此差距呢,为什么戏剧中白脸奸臣是曹操,红脸的是关公,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个历史,既熟悉又陌生呢。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因为历史形象,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历史史家主张的形象,称之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
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比如说《三国演义》,称之为文学形象。
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是每个人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民间形像。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一旦形成了定型之以后,他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形象跟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还就会对说你不对。
有次看戏,隔座老王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呀。不对呀。
这个曹操不像?不对?难道那个真曹操你见过?
没见过。
他为什么说不像呢?为什么说不对呢?
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已经固化存在的形象。这一类可以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但凡历史人物都会有这几种形像,三国人物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
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不过就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的,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会被人们所认知。
比如诸葛亮,提到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是足智多谋,想到得是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诸葛亮的军事天赋,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呢?
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呢。也不能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也是有来历的。
魏亡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话说在晋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呀,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粉,他认为这个世上对于诸葛亮的推崇远远大大的不够,于是乎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现在要向大家来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这五件事在后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引经据典,言辞义正地证明了这五件事都是不存在的。
其中第三件事情说的就是空城计。所以说空城计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他是有来历的,来源于郭冲的这篇文章里。
郭冲文中是这样说的:当时司马懿带着大兵攻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了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马上撤兵回朝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裴松之根据史料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都没有可能到这个地方,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当然不可能发生了。
但是,空城计这个故事确实很精彩。所以说我们的文学作品就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就一演再演,说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派了些老兵在门口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对着城门外的司马懿大军唱起了卡拉ok: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翻空影,却原来是司马您发来的兵。反正马谡也不中用,我们将相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你要打你就来打吧。反正我现在都准备好给你腾地了,我街道也已经命人打扫干净,准备给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不要在犹豫了,告诉你了,我这里就只有琴童人两个,我这里既无埋伏也无兵。你不要在哪里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最后戏曲里那个诸葛亮还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寻思这位哥们什么意思?我才没那么傻,不上这个当呢。撤!
十几万大兵说来就来,说撤就撤。战争当过家家呢。大家是不是觉得得挺精彩的?忍不住想笑?呵呵。
这个事情,裴松之已经说的很清楚,第一,人家司马懿人根本无法在那个地方,所以不是事实。第二,它也不符合逻辑。司马懿为啥不敢进攻呢。无非就是怕城里有埋伏嘛。但,就这么大的城池,里面能埋伏多少人?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埋一堆秘密导弹跟什么化学武器。司马懿只要派一个侦察连,进城看看行不行?第三,既然司马懿都可以清楚看见听见诸葛亮的歌唱表演,说明距离很近呀,直接一个弓箭手射下来不就行了吗?第四,按照郭冲或罗贯中的说法,兵力悬殊,那么如果司马懿担心城里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进城,那为何不用强大的兵力围城个三天,围而不打困死他行不行?十几万大兵干嘛掉头就走了?所以,这个故事确实不靠谱。
还有什么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故事在历史正史书上都是没有根据没有记载的。
实际上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最主要杰出的贡献主要是1.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2.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联盟。3.刘备去世后,治理蜀国。
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但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
陈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忧于将略。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是客观的。
但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当中,诸葛亮就成了一个接近神的军事天才了。神机妙算,而刘备集团的那些大将,关羽也好,张飞也好,赵云也好,黄忠也好,马超也好,都好像傻呼呼的,每次打仗,诸葛亮将令一发,他们便马上带着大部队上马头也不回就出发。这仗怎么打,不知道,到地方掏口袋,看了军师的锦囊妙计才知道要干嘛。这样写,岂不是把战争当儿戏了?还有借东风时穿着道袍,披着头发,光着脚丫,拿着剑的形象,这不该是我偶像诸葛先生的形象。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这个“妖”什么意思呢。不是妖精妖怪,而是妖人的意思。妖精妖怪妖人有什么区别呢。女的妖叫妖精,男的妖叫妖怪,装鬼扮神的人叫妖人。就是神汉,巫婆。当然,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这个妖人的形象也是故意装出来的。但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当时孙,刘对抗曹操的时候还是同心协力的。至于后来他们在为了争夺荆州发生战争,那是后来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把诸葛亮描绘成这样“妖人”的形象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诸葛亮是个大帅哥。史书记载: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等于现在的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八四。而且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大家可想而知是怎样一个形象了。跟奴家里的伟哥一般高大,绝对大帅哥一枚!
所以文学形象跟历史形象是有所距离的。《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跟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得于丰富和发展,有些只不过是文学家的艺术想象而已。
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民间形象往往跟文学形象也有距离,再比如说关羽,关羽的历史形象已经不同于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就更是有差距。就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代表,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崇拜关羽呢。
民间是有信仰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作品中多半取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甚少听说取材于《红楼梦》。比如说把刘备奉为编织业的祖师爷,把张飞奉为屠宰业的祖师爷,把宋江奉为强盗的祖师爷,把时迁奉为小偷的祖师爷,却没有听说过把什么贾宝玉呀,王熙凤奉为什么祖师爷的。
可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民间的影响是超过《红楼梦》的。
那么民间把关羽奉为什么祖师爷呢?把关羽奉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易中天先生为此给了我们答案,剃头匠的先祖曾经用过这样的对联:“试问天下头颅几许,且看老夫手中大刀”。
大家手里都是一把刀,虽然用途不同,大刀小刀都是刀,都是谋生的家伙。关羽擅长快速取人头颅,又快又准,这也是剃头业的标准法则。剃头界想找个祖师爷于是乎就想到了偶像名人关羽了。
民间还把关羽奉为财神爷守护神。因为关羽的形象为:义薄云天,正气凌然,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骁勇善战。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
香港的警察局内,黑社会的堂口,一般的商人百姓都奉有关公。
警察拜绿袍关公,因为绿袍无战事,代表天下太平。弘扬的是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
警察拜关公,拜的是道义,正义。因为关公一身正气,扶正除邪,是正义方的代表。
黑社会拜红袍关公,绿袍变为红袍,代表血战沙场,收获颇丰。黑社会讲的是义气,拜的是忠义,求得是过关斩将,长胜长虹。
商人拜关公拜的是信义。一般百姓拜关公无非就是想求个平安的保佑。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问世,把“三国”的历史演绎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力远远胜过了陈寿老先生的正史《三国志》。
因此,小的我,不得不给小说家罗贯中先生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