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刚满两岁八个月就入托了,没想到小家伙适应得特别好,整整半个月,既没有分离焦虑,也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抗拒。我心里明白,这多亏了小托班老师们的悉心照顾和耐心教导。
可谁能想到,半年后孩子升入小班,情况却急转直下,每天去幼儿园都哭闹不止。起初,我们以为是孩子分离焦虑来得晚,现在才开始显现。于是,我和孩子爸爸多次和老师沟通,一起寻找办法,就盼着能让孩子重新开开心心地去上幼儿园。
在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情况慢慢有了好转。可没过多久,哭闹的老毛病又犯了。老师和我们都觉得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耐心开导孩子,不断在他面前树立老师的好形象,还把幼儿园的生活描绘得无比美好。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孩子每次去幼儿园前还是会闹情绪,只是在我们的哄劝下,勉强压抑着自己的不情愿。
直到有一次,孩子犯了错,我一时生气打了他的屁股。没想到孩子脱口而出:“在幼儿园老师打我,在家你也打我。”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让我瞬间愣在原地。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为了不冤枉老师,我反复向孩子确认事情的真假。
在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并且听他详细描述了在幼儿园的遭遇后,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孩子一直哭闹着不想去幼儿园,是因为心里充满了恐惧,害怕老师突如其来的“无影手”,也害怕老师歇斯底里的辱骂。
我不敢想象,年仅三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想不明白,他究竟犯了多大的错,能让一直被他敬仰的老师如此愤怒,甚至对他动手。要知道,入托前孩子就已经能自己独立吃饭、穿衣了。在幼儿园,他不但每次都能吃光老师发的食物,还特别积极地帮老师干活。虽然他的性格有点小执拗,偶尔也会任性,但他绝不是那种不讲道理、不听劝的孩子。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中。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能保护好孩子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灵,又怎样才能消除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伤害和影响。作为母亲,我不仅没有及时发现孩子受到的伤害,还跟着老师一起指责他哭闹是无理取闹,这让我无比痛心。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教师这个职业的艰辛和不易。理智和职业道德告诉我,不能简单地去教育局举报,或者向幼儿园领导反映这件事。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先和那位涉事老师单独谈一谈。
费了一番周折,我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师,那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的年轻女孩。当我表明来意后,她明显有些慌乱,话语和表情都透着不自然,还极力辩解自己没有对孩子动手。我告诉她,我约她见面不是为了指责她,只是希望孩子不再受到伤害,也愿意相信这只是一场误会,更希望她能帮助孩子解开心中的疙瘩。也许是被我的话触动,也许是内心的愧疚作祟,刚才还态度强硬的她,听了我的话后,顿时泣不成声。
虽然我选择了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孩子始终没有等到老师的道歉,甚至连一句安抚的话都没有。但孩子却懂事地说,这些都不重要,他只希望能在幼儿园快乐地成长。
半年后,孩子升入了中班。看到配班老师不是之前的那位,我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想着孩子终于可以摆脱过去的阴影了。然而,好景不长,孩子又开始排斥上幼儿园了。我们以为是孩子需要时间和新老师磨合,于是想尽办法安抚他、奖励他、引导他,希望他能重新喜欢上幼儿园。可孩子的状态时好时坏,我不停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对孩子的引导出了问题,却唯独没有怀疑过老师。因为我始终相信,幼儿老师都有一颗包容、善良、充满爱的心,他们会给予孩子鼓励和爱护。
但现实又一次让我失望了。有一次和孩子玩耍时,他突然用力握着我的手,说要惩罚我。我很纳闷,因为在家里和外面玩耍时,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互动。追问之下,孩子告诉我,在幼儿园不听话时,老师就是这样“教育”他的。我问他疼不疼,他反问道:“使劲握你,你疼不疼?”我知道孩子犯错需要教育,但为了避免他再受到这样的惩罚,我只好叮嘱他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要任性、不要反抗。
孩子很听话,把我的话记在了心里,后半学期表现得非常出色,再也没有出现过负面情绪。
年后开学,孩子又出现了入学焦虑。我还是按照老办法安抚鼓励他。期间,班主任老师多次找我单独沟通,跟我讲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比如和小朋友说话了,老师提醒了好几次之类的。每次老师和我说话时,孩子都在旁边使劲拉我,见拉不动就躲在我身后。面对我和老师的质问,他总是躲闪逃避。每次和老师谈完,我都会和孩子分析原因,给他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太急于纠正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每次去幼儿园接他,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总是:“妈妈,今天我没有受老师批评”或者“妈妈,我今天犯错了,对不起你”。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既希望孩子能遵守规则,又不想他因为过于听话而失去自我。
纠结之下,我拨通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把孩子的话和在家的表现都告诉了老师,也说出了我的疑惑:从和老师半年多的沟通来看,我感觉孩子在幼儿园是个不遵守规则、任性执拗的孩子,他在班里是不是表现得特别差?老师告诉我,孩子整体表现不错,只是偶尔会有一些小问题。
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耐心地教他遇到事情该怎么处理,怎样做才是懂事讲道理的好孩子。我相信孩子会努力做到,从他那句“没有受老师批评”就能看出他的用心。
我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越来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可没想到,孩子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又让我的心沉入了谷底。
又是一次在家玩闹时,孩子一边模仿老师的样子说:“不听话就掐你的手。”一边在我的手臂和手背上使劲掐。我震惊极了,忙问他是从哪学来的。当孩子告诉我犯错时老师就是这样对他的,我再次愣住了,心里充满了绝望。
这一次,我痛下决心,决定给孩子换幼儿园。我和孩子爸爸多方打听,综合考虑后,却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个幼儿园离家近,我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换园实在不方便。最后,我决定给孩子换班。
和园长商量换班时,我没有提及班主任老师打孩子的事,只以想让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在一个班为由。幸运的是,换班后孩子特别开心,新老师很包容,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越来越好,再也没有了入园焦虑和哭闹。
这件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我害怕孩子再受到类似的伤害,也为自己之前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愧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不应该独自承担所有的问题,我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
当我努力试着走出这份愧疚时,我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了控诉某个个体,而是想留住这份疼痛的记忆——它时刻提醒我们:
真正的教育,应该如春风化开冰层,而非用戒尺雕刻规训;该用倾听接住每声啜泣,而非用权威镇压情绪。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守护,直到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触摸这个世界的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