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小诺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妈妈的心灵课》。作者是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他一生接待和治疗过近6万个母婴和家庭,在英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儿科学家。
本书从妈妈与宝宝,孩子与家庭,孩子与大千世界三个维度,介绍了婴儿真实的成长过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孩子最初的生命迹象,全书不谈方法论,只是告诉读者一个婴儿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模样。
他说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就会做的事情。
他说婴儿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带着独一无二的思想。
他说容许宝宝自然排便,响应爱的呼唤。
他说胃是宝宝体内的迷你好妈妈。
读他写的内容会在多个时候会推翻我们普遍认知的育儿观。但是当我反复琢磨,一边回忆,一边再读,再思考,再体味的时候,会发现,他讲的又是那么得合情合理。
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是受制于有限的经验,或者道听途说。比如最近两个法国医生证实,在孩子一周大之前,他已经开始能抓住妈妈的手指并朝妈妈的方向看了。而温尼科特早在30年前就通过观察得出过这一结论。
温尼科特的育儿理论之所以那么打动人心,是因为他记录的是眼睛看到的事实,没有刻板的试验对象。他的描述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文关怀,正如不少人对他本人的评价,那是一个满身散发着温暖的男人。
1、女人生来会当妈妈
最近主要看了本书妈妈与宝宝这一部分,作者从另一个维度帮助我们这样的新手妈妈打开了一扇窗,为新妈妈们胜任自己的新角色带来了自信和力量。
书中很多观念可能并不能够得到许多人的理解和认同,因为根深蒂固的育儿思维已经蔓延了好几代人,抛弃它们并不容易,接受新观念可能需要依托一个新时代,可是,如果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提早迈出这一步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温尼科特肯定了妈妈在整个育儿过程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他认为女人天生就有成为足够好母亲的禀赋和倾向,一个女人被自己的母亲相对够好地养育过,她自然就会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和教育。
每个女人都该有这样的自信。
多数新妈妈们也知道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却不知不觉得让出了自主权,盲目相信别人的经验是不少人最初犯的错误。这个别人可能是家里的长辈,也可能是医院的医生,信别人而不自省,信技术而不信情感,结果就是在育儿过程中始终无法拥有稳定的环境,越忙越乱。
如果孩子生下来是正常的,健康的,育儿过程进行的不顺利,首先考虑的是妈妈自己出了问题。
不是妈妈的育儿技巧不扎实,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育儿技术多么高明的妈妈,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自信,平和,善于观察,内心自由,情绪稳定的妈妈。
孩子不仅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要有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而妈妈对孩子最真实的爱,往往都渗透在孩子的关系处理中,那些所谓的教条理论并不能帮助我们培养出一个多么优秀的孩子,而仅仅是妈妈自己给自己定的标准,对孩子来说,一无是处。
但是,做一个内心宽容,同理心爆满的妈妈并不容易,比如你会控制不住的对孩子一次又一次发火,过后一次又一次的悔恨。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情况是由于自己脾气不好,或者孩子不可理喻,只是因为我们凡事只看表面,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种在育儿方面不急不躁,始终保持豁达开明的妈妈并不多见,这样的功能育儿书里学不到,需要妈妈也是个从小被爱和包容滋养。
不过当妈妈有问题先看自己的时候,已经为找到问题根源迈出了一大步。
女人天生会当妈,但是当一个好妈妈是有条件的。
2、父母的职责是提供成长环境
温尼科特认为,作为妈妈,你只需要提供适合他长大的环境就好,而你不可能像做裙子和绘画那样,去培养和造就一个孩子。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孩子这个个体本身,在养育孩子问题上,父母永远只是背景,是助手,不是总裁。
孩子的性格,教养往往都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
如果他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父母恩爱,家庭气氛温和,父母举手投足里都是爱的迹象,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性格怪异,一身戾气的家伙多数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婚姻的坟墓里。
如果他喜欢画画,父母能够感知到孩子的乐趣和好奇心,不会自作主张教他一笔一画,而是懂得欣赏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境。
多数情况下,父母只需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就好,那些让父母暂时无法接受的作为,那些强迫症,那些无理取闹,只不过是孩子在生命历程中的表演而已。
孩子在成长环境里感受世界,孩子心中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就是妈妈展现给他的模样。妈妈的接纳和肯定,是孩子继续探索的力量,妈妈每一次说不,也会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绊脚石。
3、精神分析是爱的起点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纠结和无力感,多半因为自己太看重外在标准,轻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只知道孩子不吃饭会饿坏,孩子不会表达排便会制造麻烦,孩子吃手习惯不好,然后各种求助,绞尽脑汁去改变孩子,力求自己满意。
当孩子慢慢丢掉这些所谓的缺点时,我们以为自己成功了,孩子变乖了,懂事了,却不了解孩子如何变好的,这种改变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注重精神分析是种怎样的体验呢?
你开始意识到母乳喂养不仅是给孩子填饱肚子,更是母婴之间的亲密接触,是一种将母亲和婴儿两个人之间的爱付诸行动的表现。
孩子在吃奶的时候会有小情绪,小游戏,会对妈妈有本能的破坏力,咬你一口,揪你一下,都是对妈妈爱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他牙痒痒了。
妈妈允许孩子自由排泄,排便对孩子来讲不仅仅是消化过程的终点,还能体验到排便的兴奋感,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妈妈对待宝宝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让宝宝保持干净,给自己减少麻烦,而是响应宝宝对妈妈的呼唤。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宝宝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妈妈的教导,而是共情。宝宝的体验和情绪都被他最信赖的这个人感受到了,体验可能是美好的或糟糕的,也会有悲伤的情绪,需要妈妈感同身受,而不是仅仅把婴儿当作没有思想的躯壳,任人摆布。
很多育儿问题只请教临床医生可能无法奏效,因为那些穿白大褂的专业人士未必知晓精神分析。
4、孩子需要的是体验不是习惯
宝宝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独一无二。每个小天使的降临绝不是来等候别人的谆谆教导,而是在这个未知的世界完成生命的体验。
对宝宝来说,生命其实就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强烈体验在流动。
一个不小心,我们就容易无视这种美好的体验价值,一味得跟孩子讲规矩,讲道理,讲好习惯。
我们一贯认为好孩子是家长教育有方。我们以为妈妈一直给孩子叨叨小便前要打报告,孩子就会更早的生活自理,以为不给孩子吃糖,孩子就会牙齿好好,以为不对孩子立规矩,不好好教育,孩子就可能无法无天……
殊不知,孩子压根没把大人的标准放在眼里,你立你的规矩,他做他的自己。
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有要做自己的美好愿望,想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如果父母愿意尊重和等待,愿意先走进孩子的世界看看,那么孩子也会慢慢打开自己,融入父母的世界里。
错就错在我们有时候太鲁莽,太焦虑。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不早早表达大小便是因为还没体验够无规矩的排泄。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拒绝吃饭,不是味蕾没打开,只是讨厌大人喂饭的方式,要坚持做自己。
你一定不知道,孩子自然而然走过无规则,无秩序的世界,会主动向父母寻找规则。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又自然而然结束,反倒是父母的过多干预打乱了这种有始有终的体验过程。
温尼科特说,狗才需要训练,狗可以不用最终长大成人,孩子可不能像训练狗一样被训练长大。
所谓长大,不是说他终于顺从了大人的生活法则,变得懂事,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而是,他尽量不要错过各种美好的体验,内心丰盈,有爱有趣。
孩童时期里那份纯真美好的体验,可能一不下心就被别人干扰和打碎,等到让后来的成年人到处追寻,却始终也不是当初的滋味了。
5、是时候换个角度育儿了
作者一再强调,婴儿养育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培养宝宝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包括提供各种条件让宝宝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情感体验,其长远效果就是能加宝宝个体性格和人格的深度,广度与价值。
很多人都在渴望着将来培养一个多么优秀出众的孩子。却在育儿最关键的头两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还好,现在发现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