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NO:1.01
[原文]
1.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古代人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的“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②时习:a.时:随时、时常。b.习:根据所学内容可为:演习、实习、见习、练习、复习、温习等。 ③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快乐。 ④有朋:有版本为“友朋”。古时旧注说,“同门曰朋”,指同窗、同学。一般指志同道合、兴趣爱好相同的人。 ⑤人不知:人不知“什么”?这里省略了宾语。是个谜。 ⑥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⑦君子:君子一词,《论语》总共11705个字,“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每一百个字就有一个“君子”。君子可能有如下概念和指代:a.指上层贵族,执政者;或有教养,有知识,有名位的人;或指品德高尚的人。b.古代敬词,如某君,谋国君。
[译文]
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温习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会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体会]
引言:本则是〔论语〕的开篇三句。孔子谈了学习带来的快乐;朋友远道而来的快乐;他的胸怀。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为什么会“悦乎”?要回答这个问题则从以下几方面说起:
①学什么?
学的内容十分庞杂。广义的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狭义的有基础的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等。孔子这儿大概是指当时归纳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最强调的是古代经典文献,如六艺中的《尚书》。
②为什么要学?
1)求生的需要:古人常说“安身立命”是做人之根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通俗地说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去获取生存资源。要获得生存资源就得学习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才能就业,才能提高就业的层级。才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生产商品或对社会服务,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别人进行价值交换来养活自己。说白了,用知识去生存,用知识去提高生存质量并尽可能延长生命和生命质量。说得好听点还能“平天下”(为国为民)。因此不难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人要生活,你必须学习,而且还要好好学习。
学习不仅获得生存技能,而且还能提高你在社会的层级,赢得尊敬。
2)文化传承的需求:文化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否则就会断代。一旦断代,就有可能亡国亡种。
3)还有:“知命”(心理)的需要,“知礼”(交往)的需要,“知言”(交流)的需要等等(〔论语·尧曰篇〕有论及)。
2.怎么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有趣。何有此言?因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有两大学习传统。一是苦学传统,一是乐学传统。
①先说苦学:
“头悬梁,锥刺股”几乎尽人皆知。莘莘学子,苦读寒窗。其发愤学习的今古故事,俯首可拾,不必多说。这里顺便说几个典故,如: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立雪程门等等,枚不胜举。
学习是可以以分类的。我在这里试图作如下分类:
1)从空间来看可分为:社会学习,学校学习,家庭学习。
2)从时间来看可分为学历学习,终身学习。
3)从性质来看可分为:继承性学习,专业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从形式来看可分为:集中学习,强迫性学习,主动性学习。
5)从方式来看可分为:被动学习,快乐学习。
6)从媒介和过程还可分为:书本学习,现在的多媒体学习,传统的跟师学习,自主学习,经历学习(游历和实践)等之分。
在这些不大确切的分类中我们看到:强迫性学习,被动性学习,继承性学习,集中性学习、恐怕谈不上“悦乎”。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总觉得那些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实在是没有兴趣,又怎么“悦乎”得起来呢?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强迫我练习写字,我十分恼火。心里老想着出去玩,想和小伙伴去掏鸟窝,打弹弓,下河洗澡什么的。尽管有人进入了学习的高级阶段——自主学习阶段,那也是迫于生活的需要。很难说他“悦乎”得起来。
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悦乎”不起来。孔子的这句话改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倒贴切,也符合实情。
②次说乐学:
乐学精神一直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他说“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云。
如何乐学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尽管不少圣贤作了不少论述和实践,但真正实施起来决非易事。这涉及到个体的先天秉性、心智发展状态,兴趣爱好,教育者的导向和设计,家庭的影响等。又由于繁多的学科,过重的课业,网络诱惑的干预等。还涉及学校集体学习的细分和全科老师的匮乏等诸因素的制约。所以,至今还停留在理论上。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乐学呢?关键的关键是去掉学习“功利”化。对于启蒙阶段的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明代思想家心学家王阳明很有见地,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如果“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如是,这些孩子有可能被毁了。
(说到这里忍不住总结几句: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苦学/乐学也是这样,一对小兄妹。苦学是哥哥,乐学是妹妹。哥哥总要起带头作用啊)
作为成年人来讲,至到某一天,你树立了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主动地去学习去探寻,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获得了幸福感,那你就真正地领略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
当然,也有人从学习中找到了心灵安宁的港湾——吟风弄月,谈笑江山。
总的来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经验之谈。孔子的本意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时常”对学过的书本知识重新“复习”“温习”“练习”,把曾经不懂的东西搞懂了,甚或有了新的发现,使人有了获得感、成就感,自然就高兴起来——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谛。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朋友是一个什么概念?孔子没给出定义。用当今的语境来说(因为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以为:朋友是指在生活中的那些性格、爱好、兴趣相一致(或近似),思想情感能互换共享,有困难相互帮衬,求得共生的非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或几个人相互欣赏的情谊界定。
朋友的本质特征就是:互需(互补)。互需什么?其内容不外乎表现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性需求层面。互需+信赖,其结果凝成一个字——情。友情就这么发生了,它就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在以上层面,长期共和的过程中所发育出来的(当然,情的内涵很广,有性质,分类、程度之别,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这种互需+信赖可以上升到依恋的程度。比如母子就是亲情,男女就是爱情,游子与桑梓有了故乡情,出国之后想祖国就有了爱国情)。所以,“友朋自远方来”,怎不“不亦乐乎?”如果,朋友写的一篇诗文,给你带来阅读的享受,你怎么不高兴呢?如果,朋友风尘仆仆大老远赶来,而且给你带来一瓶老酒,还有一包北京烤鸭,你不高兴么?说句俏皮话:如果来人是你朝思暮想的女朋友,千里迢迢跑来看望你,你又怎能不欣喜若狂?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说“人不知”:人,什么人?他是谁?知什么?孔子没说。是故意隐瞒还是处于某一语境,不得而知。
其本意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或对我产生误会,甚至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胸怀。这句话也是为孔子以后阐述“仁”“恕”作的铺垫。
愠与不愠,也涉及到一个人的胸怀。孔子就有这样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