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问题,有些事情似乎藏着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偏偏那个道理却云山雾罩,怎么也看不清,讲不出,有些文章罗列了很多事例,却总结不出一个共同蕴含的道理,或勉强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规律,也仅仅是浮在事物表面的那一层,浅薄的经不起一瞥。为此,我仔细研究了微信长文,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研究结果是:发散,一生二,二生三。这的确是我的短板,我喜欢就一个问题深入探讨,“发散”是我所不熟悉的类型。二美建议我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提问找到事情之间的联系或共同点,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不断提炼,就可以逐渐跳出事物本身,从更高维度看问题。只要足够高,世界上的任何事都能产生联系。樊登读书上讲到一个事例,从一只三角形的桌子,你能想到什么?从哲学角度,三条腿,支起一张桌面,可以想到天地人的平衡,从数学角度,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从社会学角度,三个角色可互相转化而缺一不可,从经济角度,从建筑角度……只要高度够高,思维够广,一张桌子,可以在任何题材里大显身手。
作为剁手一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时冲动买回家的东西,用过之后却感觉不像卖家秀那么吸引人,没用几次便弃置一边,突然有一天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再次打开它时,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震撼体验,从此爱不释手,还奇怪自己当时怎么就没发现它的好。有些思想理念也是这样,初读时,看看就过去了,那些文字直接沉入意识深处,直到有一天从其他渠道再次读到它时,自己原有的库存才被触发,翻出来,拍拍厚厚蒙着的灰尘,如获至宝。今天读到的这个理念就是这样的:“T型人才”,耳熟能详,却从未思考过如何实践这一理念。所谓的T型人才,就是知识既要广博,又要有一项专长。博而不专,就会因为没有目的性,而对任何话题都浅尝辄止,易流于“杂”,由于没有深度的支持,“博”也极易转变为“薄”,不知深浅,骄傲自满;专而不博,知识面狭窄,就无法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专”必然会受到限制。
我喜欢看书,看很多书,相对来说,T的横比较长,但T的那一竖却很短。因为没有专注于某一领域,没有把某一领域研究的很透彻,所以看问题时能涉及到很多面,却钻研不到很深的点。记得刚开始写成长类文章的时候。我和郑姐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事情都能联系到父母成长类话题。这样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局限性,随即开始拓展阅读范围,目标转移到了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展,看问题的角度果真开始变得多样化,不会再把任何一件事情,都联系到教育成长方面,但同时我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对教育成长方面的探讨,也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而流于表面,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一朵老师的文章也总会落脚到成长教育,但她的文章像一棵开花的树,棵虽大致相同,花与叶却风情万种,各不相同,文章生动又深入,全程无尿点,高潮迭起,让人读得兴趣昂然,一口气读完还不过瘾。这和她丰富的经历、广泛的阅读、厚重的专业底蕴密不可分。
通过重温“T形人才”这个珍宝,我明白了,广和深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两种素质,就像胳膊和腿之于身体,缺胳膊或少腿都是不健全的。 “博”需要兴趣,“专”需要勇气。我的阅读习惯是飞速地读,但对于不熟悉的、专业性的领域,要学会慢读,把每一段话拿出来进行感悟、分析,这样才会慢慢的变成真正的T形人才,内容丰富,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