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32天。
提起《秘密花园》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风靡全国的治愈减压填色书。今天分享的是美国女作家伯内特的儿童文学作品《秘密花园》。这本书它是减压填色书的前身,也被公认为是一部无年龄界限、打破雅俗界线的佳作。
作为严肃文学,它曾经被收入了牛津《世界经典丛书》,而作为通俗文学,它又深受全世界大人和小孩的喜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出版了。
在近百年的阅读过程当中,“秘密花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称了。它成了一个描述心灵净土和精神乐园的代名词,也象征着一种有魔力,有治愈性的神奇能力。
作者伯内特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她18岁便开始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赚了一些稿酬以贴补家用。童年艰苦的生活经历磨炼了她的意志,丰富了她的经历。28岁时,才华横溢的伯内特就以幼年时在英国煤矿区的生活为背景,写下作品《劳瑞家的闺女》。
之后,她又创作了著名的儿童小说《小公爵》与《小公主》。这两部作品在英语国家地区也是家喻户晓。英语词典中甚至将《小公爵》主人公方特罗伊的名字列为了专用名词,指代那些“过分盛装打扮的小孩子”。而《小公主》被改编成了电影,捧红了全球知名的超级童星秀兰·邓波尔。
可见,伯内特的作品号召力无人能及。《秘密花园》是她晚年灵感突发的产物。伯内特在英国的房子周围有好几个花园,从小热爱园艺的女作家精心伺弄花草。还把其中一个花园当作了户外书房。
有一天她在布置纽约长岛家中的花园的时候,突发奇想,构思了一个小男孩与小女孩在花园当中成长的故事。这就是《秘密花园》的雏形了。两年以后,小说出版了。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儿童小说。
在当时,《秘密花园》凭借神秘又温馨的写作风格,被炒得非常火热。一时间,无数写作者争相模仿,甚至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艾略特和劳伦斯的“神秘主义”创作意识也是受到了伯内特的影响。
1924年伯内特在美国纽约长岛去世,但是她构建的“秘密花园”却经久不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这本书的力量,数代人都在持续地努力着。它先后十几次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还有卡通片、话剧、舞台剧。这些都说明了美好的心灵是人类永远的珍爱与追求。
《秘密花园》正好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美好心灵追求的故事。书中刻画了三个孩子,玛丽、柯林还有迪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过程也各不相同。玛丽,印度中产家庭出身,爸爸是当地的官员。柯林是英国一处庄园的小主人,家庭富裕。迪肯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兄弟姐妹加起来有12个,爸妈很辛苦地劳作才能养活这一家子。
玛丽原本家庭优越,但爸爸工作繁忙,妈妈又忙于社交,对他她不闻不问。缺少父母关爱的玛丽不仅体弱多病,还是一个坏脾气的熊孩子,稍有不顺心,就冲着佣人破口大骂。直到父母因为霍乱逝世,她都没有丝毫的悲伤。那个时候的玛丽是一个毫无爱心与感知力的女孩。她不在意周围的一切,她只在乎自己今后的生活。
不久以后,她就被带到了姑父家的庄园。庄园里善良的小女佣玛莎很关心玛丽,把自己的弟弟迪肯,一个阳光健康的小男孩介绍给玛丽认识。他们走遍了整个庄园,还在黑暗的楼上认识了另外一个孩子,他就是病怏怏的柯林,庄园的小主人。
在这座庄园,玛丽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一方面,规律的饮食和大量的运动让她变得健康强壮。另一方面,这个原本暴戾冷漠的小女孩从玛莎、迪肯还有他们家人那里,学到了人类纯洁的情感,那就是是友谊和关爱。
与玛丽同步成长的是柯林。他本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庄园少爷,却由于母亲的过世,父亲的悲痛,仆人的冷漠,深信自己是一个快要死了的男孩。在玛丽和迪肯的帮助下,柯林也开始了华丽的成长冒险。他离开了空气污浊的房间,和玛丽、迪肯一同前往秘密花园,照料花草,锻炼身体。
十年来,柯林一直是困惑的,包括生存困惑和社会身份困惑。同龄的玛丽的到来,让柯林的世界有了巨大的改变。在玛丽的指引下,柯林逐渐对自我认知有了觉醒,开始探求和追寻自己健康的状况,庄园继承人的身份。
故事从阴郁绝望开始,因为一座花园的出现,坚硬的情绪逐渐地软化了。人性最抑郁的部分被阳光照耀并逐渐积极乐观。不论是玛丽、柯林还是庄园主姑父,他们的暴躁和残缺都在秘密花园重焕生机时,被彻底地治愈了。
美好心灵就像书中那一座花园,等待被合适的钥匙打开唤醒,再被修建、浇水、施肥、悉心照料。要打开大家共同的花园,需要许多的钥匙齐心协力,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复苏”的过程。
玛丽就是其中的一把“钥匙”,她找到了庄园主姑父埋藏的钥匙,闯入被禁锢的神秘花园,她与小伙伴精心耕耘,终于使废弃的花园复苏了,而姑父看到这一切时,被丧妻之痛磨钝的心灵也开始复苏了。
玛丽打开了花园门,也打开了姑父的心门。而作为“钥匙”的玛丽本人,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一个瘦弱自私的怪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她身上许多不为人知的优秀品质也被挖掘和展现了。
除了玛丽,这个故事中还存在着无数的“钥匙”。比如穷孩子迪肯,内心始终洋溢着爱,他不但热爱家人,也热爱荒原上的一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阳光风雨,他教玛丽和柯林劳动与耕耘,教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它失去了它的母亲,它很饿,它才几天大。
迪肯的姐姐玛莎,那个同样健康善良的小女佣,是第一把打开玛丽心灵的钥匙,她对于初来乍到的熊孩子玛丽,充满了耐心。在玛丽快乐的时候陪她欢笑,在玛丽犯错误的时候也丝毫地不纵容。
玛莎的妈妈是另外一把钥匙,她养育了十二个孩子,贫穷但勤劳,心胸宽广,天生就是一副热心肠儿。玛莎妈妈看到小玛丽十分地孤独,人又那么小那么孱弱,就给她做了营养可口的点心,还主动拿出两便士,为她买了一根跳绳。玛丽拿到跳神,爱不释手,开始锻炼身体了,渐渐地,变得活泼乐观。
从故事中可以发现,儿童的自主意识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钥匙。曾在印度九年的玛丽,正值活跃的年龄,却整日呆在房间里,没有胃口,面黄肌瘦。而到了英格兰姑父家,在女仆玛莎的劝说下,开始了户外探索。
常常沿着小路奔跑直到浑身大汗,于是脸色红润了,胃口也大开了,破天荒地在餐桌前坐下,没有厌恶地看一眼饭菜后推开,而是埋头把碗吃个底朝天,没有任何人可以去强迫她吃饭或者运动,玛丽一步步走向健康明媚,靠的还是她自主意识的苏醒。
书中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就是作者极力渲染的美好的大自然,花草树木生机盎然,可爱的小动物忙着筑巢、掘洞、鸣叫、吟唱。温暖的金雀花,芬芳的石楠花,温润的泥土,发芽的种子,这些朴素又明亮的幸福感受,都是润物无声的。
大自然让玛丽迟钝的大脑开始运转,开启了她的想象力与感知能力。在每天与自然亲近的过程当中,玛丽不仅健康状况与外貌发生了改变,脾气与性格也完全不一样了。她不再易怒自私,而是试着与人去沟通。大自然的积极能量,不单在玛丽身上体现,还对柯林产生了影响。
柯林和玛丽一样,从待在房间里认为自己会死到勇敢出门锻炼身体,他经历了被大自然抚慰心灵的过程。拥抱自然的柯林,脑子里想的都是美好的事物。皮肤有了光泽,病痛也离他远去了。
这样一个关于成长与自然的故事,家长应该从中获得哪些宝贵的信息呢?
首先,作为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家,伯内特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了“让儿童自由活动,在大自然里获得成长体验”这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观点。即使放在当下来看,也是经得起实践推敲和考验的。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也很明白这个年纪最感兴趣的东西一定在户外,在大自然。但学业压力越来越重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早早地被关进了铁笼子,没日没夜上兴趣班,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兴趣”吗。
儿童需要阳光、运动,还有汗水。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愈发严重,满街都是小胖墩。很多家长说明明精挑细选只给孩子吃最健康的食物,怎么还胖呢。也许该问下自己多久没有带孩子去户外运动了。尤其是对于低龄的小孩而言,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和大自然接触,去自主地探索并且认知这个世界,远比待在房间里上课要重要得多。
关于运动与自然对于儿童的影响,伯内特早已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理念,那就是昂贵的教育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因为孩子们都渴望摆脱束缚,发挥活泼的天性。沐浴着大自然气息长大的孩子,感受着爱和被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健康。
我们也能够感受的到,《秘密花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残缺的。贫穷孩子迪肯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孤独少女玛丽无父无母,柯林从未受到父亲的关注。而正是这些残缺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完成了自我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索,改变的命运,甚至影响了身边的大人。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我们回头分析,玛丽的父母,柯林的爸爸显然是不及格的家长。玛丽父母生前疏忽对女儿的关注,导致她性格畸形冷漠。柯林的爸爸更是对儿子置之不理,沉浸在丧妻之痛当中不能自拔。尽管他们都把最好的物质给了孩子,锦衣玉食,有求必应。玛丽有十几个女仆伺候,科林拥有一个庄园,但却培养了两个躁郁儿童。
这就是典型的昂贵教育下的失败成果。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遇到那一座治愈心灵的秘密花园,玛丽和柯林这样小孩的未来,你敢想象吗?然而在现实,每一天都有无数的玛丽与柯林的悲剧发生。看似拥有着最好的资源,却渐渐地迷失在荒芜的童年里。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独立完成自我教育。教育更大程度上是需要我们成年人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我们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不是花钱给孩子买吃买喝,再往兴趣班一丢,就认为责任已经尽到了。陪伴与关注才是孩子更需要的东西,才是打开他们心灵的那把钥匙。
物质丰富却精神贫瘠的现代社会,我们都在为儿童的教育问题而纠结。升学,就业这样的现实矛盾不仅压垮了家长,更是剥夺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其实,无论是先秦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逻辑,还是伯内特宣传的自然主义思想都是在启示着我们,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陪伴与自由。这比任何昂贵的教育手段都有效。
作为家长的成年人,我们首先要完成对自我的再教育,才能对子女的言行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父母,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