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真懂事!”
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渴望听到的一句表扬,也是很多家长赞扬孩子的最高话语。可是你一定不知道,有一天看见你懂事的样子,我会如此心疼。
静是我的大学校友,印象中的她长着一张漂亮的脸蛋,但却总是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她明明是个美女,却被服装衬的没了气质,我一度以为她是一个不在乎外表的女生。但和她逐渐熟悉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她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她喜欢化妆,喜欢谈论化妆,喜欢漂亮的衣服,也喜欢发表对于穿衣服的见解。她说的头头是道,但到了自己身上却做的一塌糊涂,我经常对此感到费解。
一天晚上,我和静在学校外面的商业街吃饭,从饭馆出来天已经黑了,整个商业街被地摊从头铺到了尾,每当这个时候,这条街就会变得特别的拥挤,我常常和同学们在没事的夜晚出来闲逛,看看小装饰,摸摸小玩意儿,买不买随心意,权当散步消食,这也是我大学生活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那天晚上和静出来后照例沿着大小摊位边走边看,突然她被一家卖白衬衣的吸引住了脚步,她立刻走上前去,拿起一件,来回仔细地翻着看,边看还边问老板多少钱,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35,你要是喜欢30拿走也行”,老板如是说。她转过头问我的意见,我建议她买另一件胸前带小图案的,因为看起来布料更好一些。她拿起摸了一下,随即放下,说胸前的图案显得太过孩子气。眼看她就要决定买那件更差的,我就暗示她,其实可以加些钱,在其他地方买件质量更好的。她沉默了几秒钟,似乎是在做一个艰难的决定,仔细检查了那衣服几下,又和老板搞了搞价最终还是买下了。付完钱,衣服拿在手中,她轻松的整个人话都多了一倍,看着她绽放的笑脸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的建议错的厉害——千金难买高兴,只要她开心怎么来都行。
但她却不开心,那是一件无论剪裁还是质量都非常差的衣服,穿在她的身上根本没有预想的效果,但她不可能不穿,不可能让钱白白打了水漂。于是又一次的,一张漂亮的脸蛋搭配一件极不合身的衣服,我突然明白之前看她的感觉来自哪里了。
有一次我们不知道谈论什么勾起了她的回忆,再加上她本来就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敏感人儿,一时之间哭的梨花带雨,在抽泣中她断断续续地,向我说起自己的爸妈以及姐弟。她来自农村,虽然家庭还算和睦却并不富裕,衣服总是姐姐穿剩了她接着穿,她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是每次母亲都会语重心长的和她谈家庭的经济状况,最后还少不了再责怪她一番,后来她即使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也不敢去要了,虽然她母亲后来主动提出买给她,但她也总是让母亲做主,于是母亲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去 买,全是一些她不喜欢的款式。再后来她上了大学,终于离开了家,也有了买衣服的自主决断权,但是她在挑选衣物的时候却总是不敢买昂贵的,因为是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要省钱,觉得太贵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反正也是浪费。
但她却是一个邻里之间夸赞的好孩子,邻居都说她成绩好又懂事,懂得体谅大人,知道为父母分担压力。但她却从来没有向人提过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没人问过她她最想要的是什么,似乎作为家里的老二她理所应当是被忽视的那个。我问她,为什么你不一直坚持说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她说:我习惯了,反正最后也不会按照我的意思来。原来她不再任性不再哭闹,是因为她看透了这种方法彻底行不通了,原来在她的懂事里,藏着深深的绝望。
我能理解那种绝望,她必须不断地自我严格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委屈自己,体谅他人的难处。因为过早地学会了礼让,她甚至不敢去争夺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种不争夺并不是来源于美德,而是来源于完完全全的自卑,即,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种自卑是一剂毒药,它日日夜夜地吞噬一个年轻的灵魂,直至形成她人格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大人都会要求孩子懂事,但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他们多半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以及维护自己在其他大人面前的尊严,这本来就是大人之间虚伪的应酬,而孩子却被训练成了讨好大人的工具。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你,乖的让人直心疼。
如果可以重来,在这一剂毒药形成之前幻化成解药多好,这样的话校园里就又多了一个妙龄的美女,少了一个怯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