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很难改变他们的行为。
前两天接到一位三胎妈妈发来的咨询信息,妈妈说:
“自己七岁的儿子简直是太熊了,由于自己现在生第三胎在月子里,家庭环境不允许,只能是跟孩子分隔两地,所以和七岁的儿子暂时是分开居住的状态,每天孩子都会搞事情,
在学校调皮捣蛋,回到爷爷奶奶家里,更是无法无天,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觉,每次都要她亲自出马,孩子才能勉强听话,真的是太累了,都不知道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说实话,我当时看完这位妈妈的求助问题,我都替她捏了一把汗。
尤其是妈妈现在还在月子里,本来身体就非常虚弱,还要两个孩子(二宝4岁,大宝7岁)。
对话过程中,妈妈提到的都是哥哥不听话,调皮捣蛋。
光听妈妈的描述方式,我就知道个大概了。
首先妈妈说自己去坐月子了,把哥哥留在了爷爷奶奶家,要知道,在此之前都是跟妈妈待一起,这一下就分开,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确实很难适应。
还有,这孩子刚上一年级,突然面对家里和学校都是陌生的环境,孩子内心肯定比妈妈还崩溃。
他会感受到很多不安全感,但又没办法跟爷爷奶交流,但天生是谋略家的孩子,想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方式,就是“调皮捣蛋”。
当他尝试第一次时,发现爷爷奶奶拿我没办法, 于是就搬出了妈妈。
此时此刻,他的目的达到了。
他便采取第二次试探,没错,就是这个套路,第二次妈妈又出现了。
随着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他已成功掌握出规律,“只要我捣蛋,妈妈就会出现”(孩子内心的渴望:我终于又可以见到妈妈了,耶)。
虽然每次妈妈都是在训我,但是我内心很满足,因为我终于引起了妈妈的注意。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孩子掌握了这个神奇的规律,他也就会知道,小打小闹已经惊动不了妈妈了,慢慢的就会演化成挑战更大的问题,因为问题越大,能见到妈妈的概率就越高。
所以你看到了吗?看似是孩子调皮的背后,藏着多么滑稽的秘密。
如果你还是不太明白,要不你试试谈个恋爱?
有时候伴侣找你聊天,本来是想说“我想你”,但却变成了“你在干嘛?”
如果我们看不出“你在干嘛”的背后是“我想你”,那么就算你送去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无法让其开心。
人类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诉求、需求,欲望.......都是能驱使我们行为背后的推手,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行为背后的诉求,就很难与之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手。
言归正传,就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该怎么做才能有效避免孩子出现这种分离焦虑,从而需要去引人注意呢?
第一点:可以提前跟孩子做预热,尝试短时间的分离,比如2-3天,让孩子逐渐接受妈妈离开,我和爷爷奶奶也不会有问题这个事实。
科学研究指出,2岁左右的孩子能接受妈妈离开的最长时间是3天,超过三天,妈妈回来孩子可能就真的不太认了。
第二点、确切的告诉孩子你什么时候会回到他身边、并且描述清楚妈妈是要去干什么,重点说一下,不要说一个月后,而是要说等到你第几次模拟测验时(找到一个孩子可以感知的时间度量标准)。
很多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所以不能按大人的标准来。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跟孩子提前约定好每天的视频时间,这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的好办法。
就像我们所说的救命稻草,只要还有那根草在,你就觉得自己不会沉底一样。
第四点:每天跟孩子视频聊天的内容也有所讲究,不要问吃没吃,乖不乖,而是要问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分享,有没有遇到什么需要妈妈协助的问题。
让孩子每天都能记录下美好,因为要跟妈妈分享,也让孩子知道,妈妈虽然不在身边,但她一直都在。
目前就我这个道行,能想到的就是以上四点,希望能对这位妈妈有帮助,也希望更多遇到类似问题的家长,能提前做好预案,有效避免孩子跟你斗智斗勇。
当然我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在童年遇到这种焦虑。
最后希望每一位爸妈都能意识到,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所有问题背后,必定藏着不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你也是一位有远见且爱孩子的家长,请加入我们吧。
-end-
图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