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一汪绿水的小县城,这里通火车和高速均不超过十年,很长一段时间和外界交往的工具便是船,曾经乃至现在仍然有很多自给自足的人,可能是亘古难变,可能是......
初来乍到,我有点不习惯,水土不服都是次要的,因为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主要便是我完全听不懂本地方言,这里的方言属于汉语体系,可是我讲普通话,对方却听不懂,亦或者有人会直接要求你讲本地方言,甚至还有人会说你就讲你们方言吧,我们听的懂,亦或者还有本地好心人跟你讲普通话的时候,旁边的人会说“他听得懂本地方言,不用跟他讲普通话”......总之就是各种排斥普通话,这是让我很匪夷所思,我心里的世界是那么大,互通有无、阡陌交通,可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且不说二十一世纪应该掌握什么本领之类的话了,至少国语本身的传承应该得到最广的推广,想想英国一个6000万人口不及我国很多省人口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语种播撒在五大洋,那么我们为何却不能把我们共同的国语传播好呢?
我绝不是反对方言化,方言承载的是一种亘古以来的文明,一定要完好无缺的传承下去,因为她是伟大的非物质文明,可普通话就像外来移民一样,也应该更多的被包容,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桥梁就是文字和语言,如今文字已经被广泛认同,可语言上的壁垒却太深,老一辈的人(亦或者非汉语地区少数民族)因为习惯风俗以及种种客观因素只会说本地方言我们无可厚非,可新时期的年轻人,尤其是经历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语言上的排斥让人费解,有人以为,讲普通话应该在某些很正式的场合使用,显得比较庄重洋气,平时交流方言即可,用起来顺口,可在很多时候,普通话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我在家乡跟父母和小伙伴也讲本地方言,可遇到外地人我一定会改口普通话,我内心深处认为这是一种包容,曾经的高中时期,普通话已经是学校里面同学之间交流的直接语言,因为工作的原因,远赴此地,用普通话交流,我的心境其实如央视某公益广告一样,一位盲人点着灯在夜里行走,这则广告里的盲人,并非是为了显摆他有盏灯,而是为了让别人便利的同时自己不被撞到,可别有用心的人却认为我在显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那么,我只好沉默。
二战时期,100名美国突击队员深入德国后方,被要求100天内学会流利的德语,竟全都学会了。因为假如他们学不会,一旦说话暴露身份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什么难到你学不会的,只是是否危机到你的生存,普通话的普及就像英语一样,是一种普遍化的交融,是一种除了文字以外的文明进步工具,而经济发展又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两者相合便是文明。
普通话,普通化,只有把普通话普通化了才会变的普通的让人不会觉得不普通,保护非物质文明的方言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如今很多大学都将英语四级与能否毕业挂钩,那么为何普通话这么电视、电影、电台都在朗朗上口的育种不能被接受呢,其实,就像孩子的启蒙教育一样,既要教育方言,还要教授普通话,家庭官方语言可以方言化,外部交流还是有点普通话,这个时代,已经互联网+了,你还那么容不下普通话吗?